• 孔子的德政和仁政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关于“德”,参见前言,“为政以德”即为政者心要正直、行要正直。“
    2017-05-05
  • 是苏轼不懂天文,还是我们不解风情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既望,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游长江赤壁古战场后,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作《前赤壁赋》。这篇文章很早就收入高中课本,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是读着这篇文章长大的。
    2017-05-05
  • 邵永海:怎样读韩非子

    《韩非子》成书于战国末年。作者韩非批判性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构建了以任法、用术、重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被后人视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2017-05-05
  •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2017-05-05
  • 于细微处见精神——读钱穆

    民国学人中,学问做得好的,课也讲得好的,其实并不多。王国维、顾颉刚、沈从文,名气很大,著作颇丰,却不善言辞,有的已近乎木讷了。于此之中,胡适和钱穆应属出类拔萃的。
    2017-05-05
  • 国学热升温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国学热升温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弟子规,圣人训……”每周六早上,佛山南海西樵镇松塘村的汇川家塾内,二十余个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毛笔书法入门知识学起,认真临摹国学经典篇章。
    2017-05-05
  • 庄子的魅力

    对庄子的注意始于《史记》。这么个牛人,据说激动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巨匠,其作被鲁迅盛赞“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让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其影响下发展。
    2017-05-04
  • 唐代富民阶层的崛起与乡村控制的变迁

    唐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从身份等级制向贫富分层转化,并产生了一批富民。我国古代乡里组织的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化,即是富民阶层兴起后乡村控制变迁的一种调适。
    2017-05-04
  • 《何为封建主义》笔谈:经典的旅程

    张绪山、卢兆瑜翻译的比利时史家冈绍夫的《何为封建主义》不久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一部世界史学名著,在出版70余年后终于有了中文译本,令人欣慰。
    2017-05-04
  • 范仲淹“忧乐”思想源流及价值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本文标题中的格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散文名作《岳阳楼记》。它既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也成为宋明理学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先声,对推动我...
    2017-05-02
  • 品味古籍:千古绝唱是《离骚》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次年秦楚盟于黄棘,屈原被流放汉北,当时的汉水以北还是蛮荒之地。屈原的《离骚》,就作于到汉北(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后的两三年中。
    2017-05-02
  • 从限制性移民政策中窥见文学之变

    文学是独立的,但文学作品的内容却无法隔绝政治、社会等场域内的活动;相反,它有时候会深度牵涉其中,以表达人的“存在”问题。从这条原理出发,笔者想谈一下近日美国的一项政治决定有可能带来的文学反应。
    2017-04-25
  • 关于老子,你不知道的事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给出了三个说法。如果司马迁当时看到的家谱一直记录到“一代”老子,他应该在《老子列传》里不会有那么多的不确定以致给出了三个可能的老子。
    2017-04-24
  • 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它温文尔雅、贵和持中、风流蕴藉、潇洒飘逸,为历代书家所瞩目。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儒学精神。
    2017-04-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