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南宋临安城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在历史时期考古的学科体系中,城市、陵墓和手工业是最重要的三个支点,其中都城的考古工作毋庸置疑是最受关注的。最引人注目的大型研究工作就是元大都、北宋汴梁城,南宋临安城、元上都和辽上京等不同都城的考古工作。
    2017-06-07
  • “发现”郑和:五百年后的“寻找”

    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七次远航,从中国东南海港起航,经过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浩瀚的印度洋,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2017-06-05
  • 武侠文化为何历久弥新

    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当代武侠小说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世之后,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各界对其所营造的武侠文化非但热度不减,反而历久弥深。
    2017-06-02
  • “小满”后为啥不叫“大满”

    眼下,节气已过“小满”。二十四节气一般都有对应关系,如代表四季的有“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四季轮回,一目了然。不同季节的节气之间也大多是对应的,如“春分”与“秋分”互应,“夏至”对应“冬至”……...
    2017-06-01
  • 清代的入学典礼

    清代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官学“送学礼”,是中国历代典籍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入学典礼。“送学礼”所体现的尊师重道、爱生崇礼的特性,颇值得今人关注。
    2017-05-27
  • 端午节:扎根乡土 激活民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如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传统认为龙是管水的)。
    2017-05-27
  • 儒学:君子之学 引领文明社会风尚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开创了以文化教养引领社会风尚的文明之路。这种文明之路的内核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和平之路。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好坏取决于人们的文化教养程度。文化教养的表现就是内心之德与外在之行的统一,具...
    2017-05-25
  • 传国脉,也要扬国风

    传国脉,也要扬国风

    从1905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南通博物苑”开始,我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了112年历程。目前,博物馆总数已近5000家,藏品超过3000万件。
    2017-05-25
  • 你知道吗?这9个小人物竟然改变了历史进程

    我们的印象中,大人物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建功立业,似乎历史是由他们决定和书写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翻开史书却发现,历史在无意中,被很多小人物不经意的举动或想法,逆转了本来的走向,成为了我们今天...
    2017-05-22
  •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或“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圣人无常心,是说圣人无私无我无恒常不变之心,而总是以百姓心为其心,圣人心系天下,以百姓利益为重,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
    2017-05-22
  • 精华10句话 读懂300万字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2017-05-22
  • 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每个中国人的名字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和祝福,每个中文名字背后都能讲出一个美好的的故事。有的叫“弘毅”,因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7-05-19
  • 我国将启动“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重大课题研究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闭幕,“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重大课题研究即将登场。记者从课题组了解到,6月中旬将在北京举办课题研究开题大会和首届国际汉学研究与产业化论坛,这标志着我国将步入国家软实力深层建设关...
    2017-05-18
  • 严肃而不失趣味——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姜生教授积二十几年心血之作《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于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甫一问世即赢得海内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青睐,并引发讨论和思考。
    2017-05-1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