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信箱:“望其项背”的正确用法

    “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看清对方的脖子和后背,表示离得不远,或者说比较近,完全能追得上。不过,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人们一般在否定的形式中使用“望其项背”。
    2017-05-15
  • 宋代文人对书法的新态度——以苏轼为例

    苏轼对书法是很热情的,他所写的书法题跋,有很多内容是体现书法家的生活或个性,也有一些内容体现着他与书法家的关系,有的内容与书法本身关系不大。
    2017-05-14
  • 朱熹对《大学》的改造与发挥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南宋大儒朱熹(1130~1200)继承北宋程夫子兄弟(程颐、程颢)的意见,给予特别的重视,把它选出来,与《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都给予单列的待遇,再加上《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
    2017-05-14
  • 先秦儒道如何解说人与宇宙关系?庄子用蜗牛角这样作喻

    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语境里,其画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据说直径长达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光年,哪怕飞船达到光速,也无法穷尽宇宙的边缘。
    2017-05-11
  •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
    2017-05-11
  • 《周易》不是天书 五经之首里蕴含的是生活之道

    人们经常听说:易经、易传、周易等不同的名字。所谓易经,就是讲《周易》古经的原文,就是占卜用的话。所谓传,是对经的注解。从易经到易传是飞跃式发展,变成一部哲学经典。
    2017-05-11
  • 经典启示录: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此,很多大儒都给出过自己的解读。
    2017-05-11
  • 至仁为德:为什么说“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北宋学者程颢。在儒家传统中,“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仁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和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更注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2017-05-11
  • 学者:一个真儒者最适配的气质为何是“温”字?

    诗》《书》以“温”论德,将“温”作为“德之基”。孔子继承此以“温”论“德”传统,并在“仁”的根基上赋予了“温”以新的内涵。
    2017-05-11
  • 人间草木:当站在山顶时 诗人们都在想些什么?

    《诗经》中的山,有崔嵬、高冈、南山、首阳等等,质朴而厚实。《楚辞》中的山,有椒丘、空桑、灵丘、九疑等等,柔和、朦胧而神秘,富有浓重的神话色彩。
    2017-05-11
  • 涨知识:古代文人为何喜欢托自己前世为杜甫?

    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之后,人们的思维便突破了现实人生的囿限,有了“轮回”“三生”的观念和信仰,于是中国人便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玄妙问题。
    2017-05-10
  • 王俊义:学术不独立难出大师 别把糟粕当精华

    当前如何看待学术典范,在浮躁功利之风依然甚嚣尘上的时潮中,学者应坚守怎样的精神品格,是知识精英必须深思的问题。
    2017-05-10
  • 习近平多次引用的张载“横渠四句”究竟有何深意?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7-05-10
  •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
    2017-05-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