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作者:夏丽志(北京交通大学)
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当代武侠小说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世之后,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各界对其所营造的武侠文化非但热度不减,反而历久弥深。其间,多部武侠小说被影视剧翻拍,更是助推了“武侠热”,使之以持续时间长、影响地域广、接受人群文化背景跨度大的特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华语世界的文化传奇。时下,蒋家骏执导的新版《射雕英雄传》热播,再次受到网友追捧,使有关武侠文化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武侠文化究竟魅力何在?
对历史记忆的探寻
武侠小说、影视剧常依托某个历史时代作为创作背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岳飞、袁崇焕、邱处机、成吉思汗、朱元璋等,出现在复杂纷乱的江湖争斗之中,与大众集体记忆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形成呼应。与此同时,行走江湖的英雄侠士也置身于人们所熟悉的历史语境之中,引导着怀揣文化集体记忆的观众悄然走进武侠世界的快意恩仇之中,融入侠士生活的大起大落之中,沉浸于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从而使他们获得某种替代性的心理满足。
这种根植于历史沃土之中的武侠文化,往往绕不开对家与国关系的探讨。创作者往往将个体的“家”与群体的“国”紧密连接在一起,让英雄侠士的个人命运与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命运联结起来。在改朝换代时,在各种反对外敌侵略的抗争中,江湖义士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生动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训。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所谓“武”,就是习武之人要锻炼筋骨、精进技艺、磨炼意志、防身除暴;所谓“侠”,代表江湖义士重情崇义、惩恶扬善、保家卫国。在武侠文化中,侠客对于“武”的崇尚,主要体现在他们习武的过程中,对武学精神的钻研和探索——只有超越了对“武功”的竞技崇拜,上升到将自然之势与天成之道巧妙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习武之人方可练就绝世之功。这样的武学精神实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诸如“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乾坤大挪移”等绝世武功,无不渗透着武林侠士超脱于器物之上的对“道”的体悟。这种于“道”之“悟”,融入了儒家的仁爱与理智、道家的清静与无为、佛家的慈悲与包容。秉持着这种武学精神的侠士英豪在驰骋江湖的过程中,酣畅淋漓地张扬着生命的力量,感染并引领着现实世界中为探寻生命之“道”而上下求索的人们。
可见,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相联系,武侠文化中的武侠精神其实体现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武侠世界里的英雄人物不仅有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勇行为,更有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精神境界。这其实包含着“女娲补天”式的关爱苍生、“后羿射日”式的不畏强权、“精卫填海”式的坚韧不屈、“夸父逐日”式的顽强进取,等等。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武侠小说、影视剧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审美特征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某种品性和气质相契合,自然能激发人们丰富而自由的艺术想象。武侠文化中所描绘的武功常常腾云驾雾、踏雪无痕。比如,金庸笔下的“降龙十八掌”刚猛有力、“玉女素心剑”玄妙飘逸、“九阴白骨爪”幻化狠辣、“六脉神剑”石破天惊,还有古龙小说里的“灵犀一指”“踏雪无痕”“天外流星”,梁羽生书中的“天狼剑法”“飞花逐蝶”,黄易提及的“归魂十八爪”“紫气天罗”等。除了这些出神入化的绝世武功,还有世外高人栖居的各种神秘莫测的洞天福地,在为武侠故事赋予浪漫、奇幻色彩的同时,也满足了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心理渴求。
不仅如此,无论情节如何紧张、故事怎样曲折、悬念何以不断,武侠小说或影视剧都试图用丰富的思想内涵凸显其所坚持的社会价值,回应诸如“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等一些普罗大众心中的美好愿望和诉求。这样的叙写和展示,使读者、观众借由武侠世界体验生命意志舒展的喜悦,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世人对现实世界的潜在心理欲望,有效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审美需求。
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武侠小说还注重展现人性。创作者在表现各种利益纷争、江湖权谋的同时,也展示了江湖中人面对爱恨纠葛、利益纷争时的复杂心理,这其中虽不回避因自私贪欲而扭曲的人性丑恶,却更多地张扬了拳拳之心、赤子之情的人性美好。很多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大多幼时经历失亲之痛,他们在奇遇名师后经过百般磨难历练,终以绝世武功成就丰功伟业。郭靖憨厚、杨过机敏、张无忌犹疑、胡斐鲁莽、乔峰慷慨,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且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平民英雄”令人自然心生亲近,使世上平常之人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梦想在武侠故事塑造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回应和宣泄。江湖暗喻现实社会,武林人士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实则对应着真实生活中的各种纵横博弈。创作者利用对武林争斗的描摹,围绕人之生命意义向受众发问,并由此阐释他们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即讴歌真诚、善良、奉献,谴责贪婪、功利、市侩,引领人们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和人生而努力。
在全球化与电子媒介飞速发展的现代语境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与挑战,本土文化中出现了一种淡化历史记忆和模糊本土文化特质的虚无主义倾向。在这种背景下,当下的“武侠热”恰逢其时,在呈现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同时,激励着文艺工作者以文化自信进行创新传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