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扶林: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后依然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它书写和记录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捕捉和反映了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19-03-26
  • 质量过关 口碑发酵 票房疲软 国产文艺片为何抢镜不叫座

    热热闹闹的春节档过后,影市一派不景气,虽然也有好莱坞大片或者漫威电影的助阵,但是比起春节档一天14 48亿元的纪录,只能是一朵小小的水花。
    2019-03-26
  • 孙宝林:触摸古今 以精品奉献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重要讲话,为文艺社科工作者指明了具体方向。学术家园周刊围绕讲话精神,拟邀请不同专业的社科委员、知名学者专家做系列访谈,结合其自身学术研究与实践,从不同角度“解读...
    2019-03-25
  • 李树建: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中国豫剧有300年的历史,目前十几个省份有豫剧,并有专业院团163个。2017年文化部在全国进行了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豫剧的网络点击量排第一位,在互联网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2019-03-22
  • 海霞委员:希望通过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

    海霞委员:希望通过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

    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2019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开启。
    2019-03-21
  • 白岩松:我跟手机不是很亲 媒体不能

    白岩松:我跟手机不是很亲 媒体不能"带病"融合

    白岩松没有微信。原因是“要是上了微信,别人问老白你有微信吗?我就得说有。那人家说加一个呗,我能说不加?我要加了,得在多少个朋友圈里待着?”
    2019-03-20
  • 邹韬奋:犀利之笔铸丰碑

    邹韬奋:犀利之笔铸丰碑

    新华社福州3月11日电(记者陈弘毅)新年刚过,在福建省永安市下渡村,一江碧水往北奔流而去,宽阔的马路旁绿树成荫,楼房林立,曾经贫穷的革命老区如今已经成为美丽的新城。这就是我国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的故乡。
    2019-03-20
  • 孙艳玲:让“指尖芭蕾”站上世界舞台

    阳春三月,笔者走进位于广东深圳南山区西丽街道的留仙文化园,探访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农村的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艳玲创办的中国满绣博物馆。
    2019-03-20
  • 曾经“读经学堂”女生:我为何从国学班“逃离”

    9年前,读初二的内蒙古姑娘李潇洋退学,转入北京一家全日制读经学堂。这是一家人的共同决定,她的语文老师举双手赞成:李潇洋语文成绩优异,数学英语却很差。
    2019-03-19
  • 王小帅:打动观众的“不是戏” 而是生活

    王小帅:打动观众的“不是戏” 而是生活

    从2月16日到3月16日,从柏林到深圳,《地久天长》“双熊”满月。3月16日“满月”当天,导演王小帅携两位银熊奖得主王景春和咏梅来到深圳举办《地久天长》点映见面会。
    2019-03-19
  • 未经作者同意 “外婆”改“姥姥”侵权吗?

    上海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一篇课文,将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替换成“姥姥”,近日引发网友热议,一时激起微信朋友圈的刷屏。随后有网友猜测,外婆变姥姥,是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外婆”一词被标注为方言词汇,而“姥姥”...
    2018-06-25
  • 冯骥才:民间文化最能代表地域特点

    民间文化本来就是大家的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冯骥才说:“因为我们身处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文明转型期,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人类原有的上一个历史阶段积累的文化财富必须继承,有些文化离我们远去是很自...
    2018-06-11
  • 文化扶贫不是单方面输入文化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对于贫困地区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脱贫能力意义重大。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系统性等特征,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文化扶贫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018-05-14
  • 王文章:当代文艺创作需要寻找浪漫和诗情

    王文章:当代文艺创作需要寻找浪漫和诗情

    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新生机,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市场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呼唤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呼唤文化高峰的出现,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一个主题。”在5月9日召开的“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论坛暨文...
    2018-05-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