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去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时间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今年6月9日是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而主会场被设置在了天津。昨天下午,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树论坛在北洋书院举办,冯骥才先生与文化学者、作家向云驹,民俗学博士苑利就“文化先觉与文化自觉”的主题进行了“非遗”本土化道路的对谈。冯骥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不能简单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应该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大家搭台大家唱戏。
民间文化本来就是大家的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冯骥才说:“因为我们身处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文明转型期,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人类原有的上一个历史阶段积累的文化财富必须继承,有些文化离我们远去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倒水不能把孩子也倒掉,我们要把珍贵的文化和传统留下来。人类认识遗产的阶段,首先是父母留给自己的细软,但当人类开始把公共、共有的东西视作遗产,这个认识才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冯骥才看来,精英的文化很难代表地域性,真正能够代表地域特点的是民间文化,他也举例道:“听山东快书能懂得齐鲁大地,听苏州评弹能知道江南人的情怀,听天津的京韵大鼓就知道码头文化是什么味道,我们要从中体会不同乡土地域的文化和美。”随着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一点点搞起来,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自己的“文化家底”,从非遗名录到遗产日,从非遗法到各个地方建立的非遗博物馆,从一系列的传承人保护方式,到一整套逐渐完善的保护制度。(王晶)
原标题:冯骥才:民间文化最能代表地域特点
转自:滨海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