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5月15日至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文化、教育、影视、智库、媒体、旅游等领域的代表共计2000余人参加大会相关活动。
    2019-05-27
  • 老字号新生态:商务印书馆 穿越百年的文化符号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在其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积极面对各类机遇与挑战,做好文化整理,探索出版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用百年耕耘擦亮金字招牌。
    2019-05-27
  • 陈素琴:用地方艺术讲好民族故事

    2019年,对于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凭借在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中的出色表现,先是摘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接着又获评文华表演奖,这让陈素琴既高兴又深...
    2019-05-27
  • 著名导演李少红:伴随着中国电影成长

    今年我有幸参与拍摄了一部讲述新中国成立的电影《解放了》。作为一名女导演,我从未想过自己可以拍摄战争题材电影,虽然影片展现的只是平津战役胜利之前的4天时间,但是这次拍摄经历却仿佛浓缩了我几十年的电影人生。
    2019-05-25
  • 黑泽明:在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之间

     日本文艺界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或许并不是一个谜。以即将在首都剧场上演的X-LIVE版“蜷川幸雄X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与《裘力斯·凯撒》为例,能看得到日本对西方文明中“理性”的吸收:仿佛一块巨大的海绵,慢慢消化掉有...
    2019-05-24
  • 单霁翔:“文物有其尊严,要常见常呵护”

     “好的博物馆要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奉献给社会,走进公众生活。
    2019-05-23
  • 时评: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

    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
    2019-05-23
  • 何常在:用网络文学记录时代

    在日前揭晓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题材作品占据了更多席位。我省作家何常在创作的网络小说《浩荡》榜上有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听其讲述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创作感悟。
    2019-05-22
  • 袁泉:在“思念”中感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命力

    袁泉,大家非常熟悉又不太熟悉的女演员。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大都是带着作品与角色,谈作品聊角色,她可以敞开心扉,让大众了解到自己与角色的关系,作品背后的故事。
    2019-05-22
  • 林坚: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几大原生文化之一。它在独立起源和演变、文明发达的程度、对周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
    2019-05-20
  • 楼宇烈: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
    2019-05-20
  • 刁亦男:中国电影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借鉴创新

    刁亦男:中国电影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借鉴创新

    新华社法国戛纳5月19日电(记者徐永春、杨一苗)“中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众多故事题材,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源泉。
    2019-05-20
  • 王瑞霞:地方博物馆应紧扣地方特色 展现地域文化内核

    作为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长,全国人大代表王瑞霞一直关注基层博物馆的保护与发展,连续7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议案。5月14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针对如何更好地对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利用,记者采访了王瑞霞代表。
    2019-05-20
  • 刘曙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
    2019-05-1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