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广汽乘用车十周年总结大会暨品牌发布会在广州召开,回顾广汽传祺砥砺前行、勇创传奇的十年时光,展望即将开启的崭新十年。当晚,广汽传祺发布了全新的企业品牌口号、品牌精神和企业文化,向未来的愿景和基业长青迈出重要“一步”。
广汽传祺的全新品牌口号“追寻伟大”,将成为全体传祺人的精神核心。面对崭新开启的未来十年,广汽传祺人将与所有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一起,携手共进。
广汽乘用车总经理郁俊说:“十年的发展,广汽自主品牌——广汽传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成为中国汽车高端智造的标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十年,广汽传祺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定位高端、品质优先、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广汽集团总经理、广汽乘用车董事长冯兴亚表示,“我们将一以贯之,举全集团之力发展自主品牌事业,相信广汽传祺一定会把握机遇、竞赢未来,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破”。
在压轴环节,郁俊发布了全新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体系。广汽传祺提出全新的品牌愿景,“广汽传祺相信,如果每个人都敢于追寻伟大,世界将会更美好!” 基于追寻伟大的品牌精神,广汽传祺提出“敢梦想、勇担当、恒进取”的品牌价值观,以及“睿智前瞻、坚毅执着、活力创新”的品牌个性。在追寻伟大的路上,广汽传祺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持打造“世界级品牌,全球化企业”,同时将品牌使命确定为致力为消费者和公众“创造愉悦的移动生活”。
广汽传祺的品牌价值观是:敢梦想、勇担当、恒进取。敢梦想,就是鼓励广汽传祺人继续怀抱勇气,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逐梦前行;勇担当,提醒广汽传祺人继续勇于承担使命,树立民族骄傲;恒进取,勉励广汽传祺人继续居安思危,自强不息,以实干拼搏的进取态度走好每一步,成就更好的产品与更好的自己。
2005年,广汽与本田、丰田成功合资合作,实现了业绩、利润双丰收,广汽决策层以前瞻眼光,清晰认识到,广汽数十年来所积累的人才、经验等优势资源要发挥较大势能,广汽乃至中国汽车产业要崛起于全球汽车产业,体现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和水平,关键在于拥有自己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
肩负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广汽传祺应运而生。广汽积累的制造、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经验,以及多年培养的产业人才,让广汽传祺从一开始就拥有高目标、高标准、高起点。
以品质为例,正如广汽集团曾庆洪董事长所言,“没有品就没有牌”,广汽传祺 “以品质提升带动品牌提升”,从汽车设计、生产流程、销售流通以及售后服务全方位细节管控。
而创立2大体系架构(A/A0级、B/C级)、4大平台(GA/GS/GM/GT)布局,融合SSC原则(Simple, Slim, Compact),创建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的智能工厂,实现全产业链价值,跨界参与互联网+、新材料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合作。
广汽传祺的企业理念,与广汽集团一脉相承——人为本,信为道,创为先。在集团企业理念的指导下,广汽传祺融合了传祺核心特色,总结了企业理念的四大关键元素。首先,是尊重: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广汽传祺提倡尊重彼此、尊重知识、尊重专业、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其次,是相信: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广汽传祺提倡坚守信念,做别人不会轻易尝试的选择;第三,是崇真至善,提倡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最后,是彼此成就。
在谈到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时,郁俊表示,身为中国新一代汽车人,广汽传祺一直肩承产业和民族使命感,奋力推动汽车强国建设,积极向全球传递智慧和幸福。
同时,广汽传祺将以“睿智前瞻、坚毅执着、活力创新”的品牌个性,与“大时代背景下的进取新世代”同行。睿智前瞻,是以全方位洞察掌握趋势,不断实现自我新高度;坚毅执着,是以不妥协、不将就的态度,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活力创新,是以创新精神引领改变,成就伟大志向。
为了实现这一使命,广汽传祺也制定了指导企业经营事业的基本原则——企业经营方针。其六项企业经营方针是:敢于梦想,共享梦想和荣耀;敢为人先,不因循守旧;勇于担当,为更崇高的使命而奋斗;求真务实,对每一项工作都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不断超越当下较高标准;保持初心,不断拼搏进取。
在“世界级品牌,全球化企业”的目标指引下,广汽传祺将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形成“全球化研发、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的新格局。广汽传祺将继续深耕中东、东南亚、东欧、非洲、美洲等全球五大板块的15个国家,并择机进入北美、欧洲等世界成熟市场。今年,广汽传祺将首次参与莫斯科车展和巴黎车展,为进入欧盟市场积极准备。与此同时,广汽传祺还将在年内在香港设立广汽乘用车国际有限公司,在美国设立广汽乘用车北美销售有限公司,持续推进海外品牌导入和渠道开拓的进程。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