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水利基础不断夯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13





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今年农业灌溉面积超4亿亩——


粮食安全水利基础不断夯实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丰产丰收离不开水利保障。当前,水利这一命脉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水利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介绍,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建成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00多万处。


  据统计,我国的耕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在占全国55%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今年累计灌溉供水52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实现应灌尽灌,为保障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积极推进灌区建设改造


  灌区是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水利支撑和保障。去年,我国实施598处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项目,灌排体系进一步完善,已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00多万亩,在今年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的效益。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国债资金实施1197处灌区建设改造,目前开工率已达九成,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夯实水利基础。从长远看,已开工建设吉林水网骨干工程、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重大水利工程等44项重大水利工程,将为粮食生产提供中长远供水保障。


  水利部积极推进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以及贵州观音、云南桃源、西藏帕孜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工程建成后,将有效促进我国水资源以丰补枯、互济调配,提升农业灌溉水源保障水平。


  全国已建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一些灌区存在设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水利部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去年增发国债资金安排634亿元,支持1022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截至5月底,已开工909个。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约5500多万亩,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一批现代化灌区正在建设。结合国家和省市县级水网工程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谋划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体系。截至5月底,江西平江、湖南梅山等161个项目已开工。灌区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约500万亩,有力提升粮食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能力。据介绍,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抓实抓细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水利重点任务,加快实施水网重大工程和灌区建设改造。


  持续推动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管理


  今年5月1日,《节约用水条例》正式施行。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去年,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约62%,在农业用水当中耕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86%。用水大户也是节水重点,在保障灌溉实现粮食丰产丰收的同时,如何推动农业节水和高效用水管理?


  水利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持续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建设改造,积极发展节水灌溉。东北实施节水增粮、西北实施节水增效、华北实施节水压采、南方实施节水减排,都根据各地的特点开展节水工作。到去年底,全国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4.1亿亩,全国农业用水量从2014年的386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亿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5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农业灌溉节水效果明显。


  此外,农业用水管理全面加强,现在大中型灌区渠首全部实现取水计量,5万亩以上的灌区基本实现在线计量监控。国家层面已发布主要农作物用水灌溉定额14项,覆盖88%以上的粮食和85%以上的油料作物。农业用水水权水价改革深入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超9亿亩。


  围绕灌溉用水智能调度、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等领域,水利部将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创新,并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先进实用农业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为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水利部去年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据介绍,水利部多措并举、压茬推进,预计到2024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3%。截至5月底,已开工建设农村供水工程1.1万处,完工3572处,提升175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水利部指导各地以完善“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为主要任务,高标准编制省级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突出实用可行,将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加强调度指导,确保各地按期保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各地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城市供水管网短期无法延伸覆盖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大力发展集中供水规模化。财政部、水利部下达30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实施小型引调水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县域农村供水一体化、规模化水平。


  对无法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供水范围的地区,则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水利部组织编制发布了《小型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提升技术规程》,统一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标准。同时,深入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督促各地按要求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自检,加强对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的水质巡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水质抽检,加强水源地保护,健全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此外,水利部大力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强化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到2024年底,70%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实现省级标准化管理。以县域为单元,梯次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记者 陈晨)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