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11





  在安徽,“九章”问世、“祖冲之”加速、“悟空”诞生……量子计算正从“研发高地”向研发与产业“双高地”转变,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已集聚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60余家。


  在江苏,企业围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光伏、风电、氢能及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1000多家规上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步伐。浙江省已经培育省级“未来工厂”7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35个,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


  自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科技创新抢占制高点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都要遵循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宋文燕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它涵盖了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到应用研究的深化,再到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等多个层面。


  当前,各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响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上海科技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早,高层次的人才数量多,集聚了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建、在建和规划下一步要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了20个。上海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勇担使命任务,实施好新一轮的“上海方案”,持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2023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元。


  江苏狠抓基础研究,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江苏省财政新设立了基础研究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开展一些重大基础研究。目前,江苏省获批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经达到35家。今年,江苏还将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高水平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三个研究中心,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根植“从0到1”的原创力和策源力。


  北京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培育壮大各类科技力量,持续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正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巩固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湖北在最近出台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全力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创新大走廊、宜荆荆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大走廊。力争再创建2家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0家以上,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达到600家以上。


  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当前,各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乔标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但科技创新不仅是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的突破,还必须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广东是经济大省、制造大省,也是科技创新大省。广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巩固现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打造成新的5000亿元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安徽在新一轮产业发展变革中,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围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坚持集群式发展的方向,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坚持不懈推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坚持走“科创+产业”的路子,发挥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创新资源为产业服务、向企业集聚。安徽汽车产业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吸引汽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超过4000家。


  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开斌告诉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体两翼,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湖北将以创新为引领,供应链为抓手,集中发展为着力点,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五聚并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将着力优存量、拓增量、提质量,着力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加力推进优势产业突破、加速新兴产业壮大、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筑牢产业支撑。”周开斌表示。目前,湖北省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占到规上工业的六成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5%,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8.7%。


  四川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聚源兴川”行动,支持中央在川大院、大所、大学,和本地企业牵手合作,让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助推器”作用,做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篇文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让“老底子”焕发出新活力。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公司,建成了能源装备行业首个5G数字化工厂,人均效率提高了3倍,碳排放每年减少了380吨。


  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锚定数智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两个方向。数字化是最大的变量,也许将来可以成为我们最大的增量。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方向之一。这两个方向都是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乔标表示。


  当前,各地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培育发展新动能。


  浙江率先开展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从城市、园区、企业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减污与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加快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塑造治理“新优势”,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试点省,打造了全流程、一体化的决策指挥平台,在环境质量保障上努力做到“指哪儿打哪儿、精准管控”。特别是推出“浙里环评”数字系统,力争以最经济的手段,花最少的时间,确保既“管得住”又“放得开”,助力企业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目前,登录使用“浙里环评”的企业已达27万家次。


  山东是传统能源大省,抓住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机遇,加快能源转型。山东持续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十四五”前三年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5.8%,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21家、绿色工业园区4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孔庆成表示,下一步,山东将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强化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聚焦重点行业,打造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加强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为美丽山东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河北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自2022年起,钢铁行业先行试水,启动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工艺装备、环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推广了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等先进技术,河北的钢铁企业含“新”量明显提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抓住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深化科技赋能,推动钢铁产业发展高端材料级产品,加快补链延链,推动化工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材产品,让老树发新芽、添活力。(记者 诸玲珍)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