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记忆 拓展文化空间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8-27





  老旧厂房是城市的工业遗存,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富矿”。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有利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近日,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主办的2018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举办。来自全国的业界代表围绕“工业记忆·文化传承·城市更新”这一主题,一起交流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理念。


  保护改造老旧厂房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老旧工业厂房的使用率,如何在老旧厂房改造与促进城市更新和文化发展之间形成联动,如何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成为很多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城市正在积极谋求转型之路,加强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文化,使之成为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正渐渐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认为,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护利用老旧厂房。北京郎园文化创意园负责人表示,老旧厂房的改造转型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还能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于老旧厂房改造,业界专家提出,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表示,老旧厂房改造要做到新旧“兼容”,“对原有机器设备、生产工艺、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要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方案,厂房改造必须尊重遗产的原有风貌、格局景观”。


  用工业遗存


  拓展文化空间的“朝阳”模式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北京拥有大量的老旧厂房。北京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和提升过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已经建成了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新华1949创意产业园等多个文化新地标,全市腾退老旧厂房242个,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为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占地面积为138万平方米。


  “近年来,朝阳区在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方面积极探索,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目前朝阳区已经初步探索出工业遗存转型的四种模式:艺术家自发聚集发展、政府提供管理服务的“798模式”;产权方与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751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朝阳规划艺术馆模式”;在政府引导下,由国有企业组建新的运营团队进行整体改造扩建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除此之外,在政策制定和具体规划方面,朝阳区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在其“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挖掘工业遗存的文化底蕴,加快工业厂房的功能转型和改造升级”等。可以说,政策支持与具体操作模式相结合,朝阳区的实践为全国老旧厂房改造转型发展文创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点带面


  全国联动改造渐成规模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老旧厂房的改造最先是从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深圳等一、二线大城市开始的,目前已经向三、四线城市延伸,成为多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孙星表示,老旧厂房改造要遵循“以点带面”的逻辑。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首批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在湖北、江西、山东、重庆、辽宁等8个首批试点省区市中评选了18家单位。今年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已经展开,北京751、成都东郊记忆等参与了申报。


  此外,一批运营成熟的园区模式和经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郎园文化创意园、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爱工场文化产业园、北服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等探索“一园多点”模式,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省市建立了连锁园区或合作园区,实现了园区品牌和模式的输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区间工业遗存改造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本次论坛上,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由朝阳区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正式成立。其中,北京市朝阳区当选为理事长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南京市、武汉市等22个城市(城区)相关部门为副理事长单位,秘书长单位设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北京798、北京751、上海8号桥、成都东郊记忆、西安老钢厂、沈阳1905等94个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创园区当选为理事单位。


  “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加入联盟有利于厂房改造工作的推进。”沈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联盟将为老旧厂房改造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全国各城市(城区)间的交流合作。(李雨潇)


  原标题:留住城市记忆 拓展文化空间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民族记忆》杀青,系首部再现中华民族14年抗战史的大型历史正剧

    记者8月2日从吉林省相关部门获悉,首部再现中华民族14年抗战史的大型历史正剧《民族记忆》8月1日在横店杀青。
    2017-08-03
  • 上海话剧中心大修在即,这里装着这座城和很多人的美好记忆

    上海话剧中心大修在即,这里装着这座城和很多人的美好记忆

    连续三天,上海安福路上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启了怀旧模式。从2000年落成启用到今天,这座话剧大厦已经陪伴很多人走过了17个年头。而从明年开始,话剧大厦和其中的三个剧场将进行一次大规模整修,并预计在2019年春天再度和观众见面。
    2017-11-19
  • 汉字“鼻祖”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汉字“鼻祖”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近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至此,已经有十一份来自中国的文献被收录到《世界记忆名录》中。今天,文艺星青年与您一起,来了解汉字鼻祖甲骨文,以及其他已经收录于《世界记忆名录》里珍贵的中国记忆。...
    2017-12-20
  • 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2017-05-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