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至此,已经有十一份来自中国的文献被收录到《世界记忆名录》中。今天,文艺星青年与您一起,来了解汉字“鼻祖”甲骨文。
“新成员”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成熟汉字,成为了《世界记忆名录》中的新成员。
结果是美好的,但过程是漫长的。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次甲骨文申请《世界记忆名录》的“攻坚战”:
2006年8月,在河南安阳“庆祝殷墟申遗成功及YH127坑发现79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呼吁启动甲骨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5月,正式确定国家档案局为申报归口管理单位,适时启动申报程序。
2013年7月,专家学者开始起草“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与“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两个中英文申请文本。
2013年11月,完成申请文本。
2016年,对相关图文材料进行增补申报。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对甲骨文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初审、终审。
2017年10月底,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一字万金”
大家还记不记得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在今年七月份,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发布了一则征集甲骨文释读成果的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消息一出,网络上洋溢出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息。“发财了!”“四环内房子的首付有着落了!”等言论此起彼伏。
当然,玩笑归玩笑,在当代,“破译”甲骨文的难度不可小觑。从发现甲骨文以来,整理出的4000-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已释读的字不到一半,仅1500至2000。
甲骨文书法艺术
在发掘初期,甲骨文的释读相对简单。20世纪初,刘鹗在《铁云藏龟》中轻松辨认出50字左右,其中30多字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孙诒让写作《契文举例》,也正确释读了大约150字。有“甲骨四堂”之称的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一共释读了其中的600-700字,几乎贡献了已释字的一半。
随着时间的推进,甲骨文的释读变得越来越困难。学者指出,能认的字都认出来了,剩下的字都是“硬骨头”。其中又不少是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而殷商传世文献又很少,甲骨文卜辞材料也非常有限——总而言之,这钱还是不好挣啊。
除了释读甲骨文这种“简单直接”的赚钱方法,开发甲骨文的艺术价值则是更为优雅的选择。今年九月底,汉仪字库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主任、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楠合作,发布了世界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
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
这款字库揭示了甲骨文所蕴含的数学之美与网格秘密,开启了一条全新的字库设计路径,第一次推出了不以书写作为主要功能的字库设计先例,将设计开发的重点放在图案表意以及文化衍生之上,在商业开发的同时担负起文化承传的社会责任。怎么样,有没有被惊艳到呢?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