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13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明德”不仅体现在理论学问之中,也体现在优秀文艺作品之中。


  美好的德行,对艺术家的审美旨趣和艺术风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书法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它对明德的表达显得更为内敛和凝练。欧阳询、颜真卿、虞世南等一代书法大家,人品高迈、行为世范,其书法风貌也以中正典雅、法度至上而流芳千古。《兰亭序》《祭侄稿》和《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虽然它们都是作者的草稿,然而正是这样的随心之作,更能真正达到心闲手敏的境地,其艺术生命也因此变得更为自由和超脱。在书写这些作品时,书法家们并非刻意地去表现当时的精神状况,而是在不同的环境里,传达着沉积于内心的真切情怀和人生况味,将最能撼动人心的“情”字抒写到无上的境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新要下功夫,要积累,要靠细节打动人,真实、感人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挖掘。”对此,我体会深刻。在我国古代传世书法作品中,就处处闪耀着真实、感人的细节。《兰亭序》笔姿活脱,那种清丽绝尘、真水无香的宁静,那种“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的雅致,让人怡然,让人陶醉。《祭侄稿》里的字形忽大忽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连绵起伏,笔势飞动,那是斑斑血泪与滚滚笔墨的共融,那是激情和浩气的喷薄,显示着颜真卿的悲愤之心与光明之德。《黄州寒食帖》跌宕回折,将苏东坡艰难的人生逐一表达在笔墨里。作品的开端笔画字形规整,随着情思的起伏变化,作品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忽大忽小,结体时长时扁,强烈的反差对比,表现着声音节奏之美,反映出情绪的落差。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相呼应,字形似在控诉命运,声声悲切,令人动容。正是这些笔墨的动感,传达出人生的煎熬和迷茫,让生命的乐章永远奏响。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深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喜爱秦汉碑铭的简约朴厚,信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文化精神,孜孜探索秦汉隶书,深入研究竹简石碑。我认为,书法创作不仅需要思考怎么写的问题,而且更要强调写什么、如何产生社会效应。艺术是严肃的生产活动,是体现人生磨砺的艰难过程,具备润物无声的教化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书法艺术更加受到群众欢迎、喜爱。在新时代,书法家更要努力承担起社会教化、风俗引导的责任,努力深入基层、广泛地接触民众,形成全民书写的社会文化风尚,提升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正心诚意,明德游艺,这正是书法家们应长期努力的方向。(作者:鲍贤伦,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原标题:从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