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文化遗产会“说话”会“破圈”

    四川:文化遗产会“说话”会“破圈”

    在文化遗产“体系化构建、项目化推进、时代化呈现、系统化实施”的要求下,古蜀文明在城市公共空间、大众文化消费场景中形成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记忆,在当代社会土壤中持续生长。
    2025-07-03
  • 铅锡刻镂:飞刀走线,青铜“生花”

    铅锡刻镂:飞刀走线,青铜“生花”

    铅锡刻镂技艺是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5-07-01
  • 海内外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持续“进行时”

    近年来,从中国侨乡到海外华社,对华侨历史遗存的保护工作与活化实践一直持续进行。
    2025-06-30
  • 软木画走红,加速融入生活场景

    软木画走红,加速融入生活场景

    软木画是福州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形成于20世纪初,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5-06-27
  •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这些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26
  • 解锁千年密码守护高原文明之光

    解锁千年密码守护高原文明之光

    西藏自治区文物资源丰富,文物风格独特。这些分布广泛的文物,不仅记录了藏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025-06-25
  • 百余件残疾人非遗作品亮相故宫博物院

    百余件残疾人非遗作品亮相故宫博物院

    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无声的绚烂:非遗技艺与生命力量的对话”——重庆城口“忘我”漆艺作品展近日在故宫文创融合馆启幕。
    2025-06-23
  • “一眼望千年”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放试运行

    “一眼望千年”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放试运行

    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再添文化新名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
    2025-06-20
  •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吴桥杂技:“耍”出国家级非遗魅力

    旋转、腾跃、高空接力……在江湖大剧院《江湖·秀》舞台上,声光电技术正将“蹬技”“绸吊”等传统杂技节目推向高潮。“这种新型表演形式,让杂技从‘炫技’升华为‘叙事’。
    2025-06-18
  • 琉璃艺术展讲述传统技艺传承故事

    6月10日,"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京开幕。展览通过180余件(套)古今琉璃佳品讲述我国古代琉璃艺术的诞生发展,以及新时代琉璃匠人的传承创新故事,展现琉璃传统工艺的赓续传承与当代转化成果。
    2025-06-17
  • 芜湖铁画,从古镇街巷走向国际展台

    芜湖铁画,从古镇街巷走向国际展台

    从古镇街巷到国际展台,从锤火锻造到短视频传播,在时代的火焰中,芜湖铁画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走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
    2025-06-16
  • 非遗遇到热剧 助力传统文化出圈

    非遗遇到热剧 助力传统文化出圈

    传统从来不是古董架上的摆设,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工具箱",就看你有没有打开它的想象力
    2025-06-13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探索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探索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长城分布于15个省份,建造年代不同、形态不一、保存状况各异。这些特点决定了,长城保护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2025-06-12
  • 从宫廷御用到“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为啥这么美

    从宫廷御用到“寻常百姓家” 景泰蓝为啥这么美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从曾经的宫廷御用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传承发展中绽放新光彩。
    2025-06-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