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仙居下汤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贯穿新石器时代始终:仙居下汤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陶杯、陶壶、筒形罐、平底罐……这些看似“土气”的陶器,至今已有约1万年的历史。在下汤遗址考古工作中,这样的“万年陶器”被批量发现。
    2024-10-31
  • 守护文化薪火 让玉树非遗传承焕发新力量

    在青藏高原上,玉树藏族自治州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宝库,更是藏文化的瑰宝之地。自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体系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
    2024-10-30
  • 广西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促壮族天琴艺术绽放新光彩

    广西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促壮族天琴艺术绽放新光彩

    天琴是壮族古老的弹拨乐器,民间称之为“叮”或“鼎”,因与壮族古老民俗活动“唱天”“弹天”有关,故得名天琴。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10-29
  • 影像呈现“日新又新”非遗全景图

    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更加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播出后社会反响积极,融合传播数据与受众口碑俱佳,让“我与非遗”产生深度连接。
    2024-10-28
  • 三星堆遗址又“上新” 玉石器有专门的“生产车间”

    记者从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三星堆博物馆分别公布了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2024-10-25
  • 既“活”又“火” 传统非遗焕发时代新风采

    既“活”又“火” 传统非遗焕发时代新风采

    近年来,随着各地积极践行文化“两创”,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在不少城市,过去鲜有人知晓的非遗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还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实现了既“活”起来,又“火”起来。
    2024-10-24
  • 国家文物局联合有关机构发起“公益捐步”活动

    国家文物局近日在京召开“走进文化遗产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文物局直属机关党委、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公益捐步合作意向协议。
    2024-10-23
  • 我国新发现76座廊桥、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工程70项

    我国新发现76座廊桥、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工程70项

    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1820座廊桥,相较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76座。目前,全国各地陆续组织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工程70项。
    2024-10-22
  • 在栈道博物馆看古人巧夺天工

    在栈道博物馆看古人巧夺天工

    千年古栈道,半部交通史。古栈道是古代工匠利用自然地形建造出的交通要道,如今已成为蕴藏地理、建筑、科技等诸多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2024-10-21
  • 广西百年非遗焕新颜 柚罐清香“飘向”世界

    柚罐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明代,“桂林柚罐是将青柚掏空柚子肉,并经过晾晒、塑形等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茶罐。我们将柚子固有形态改造成扁圆形,用收口器捏塑出比罐身尺径小的沿口,使其形态更加美观。
    2024-10-18
  • 楚雄彝绣再起航 千年非遗秀北京

    楚雄彝绣再起航 千年非遗秀北京

    10月13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在北京中轴线地标性建筑钟鼓楼前举行,刚刚于9月末“惊艳”了巴黎时装周的楚雄彝族服饰再次起航,在首都北京续写“指尖新传奇”,展非遗之韵、传文化之美。
    2024-10-17
  • 走上戏台的“00后”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近年来,随着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10-16
  • 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共43个 居世界第一

    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共43个 居世界第一

    今年是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2024-10-15
  • 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全面展现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实践成果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10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全面展现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
    2024-10-1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