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史前文明“活态教科书”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15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公园建设作为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不断加强对大汶口遗址的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充分利用、有机结合公园周边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文物资源,设计参观布局,丰富展示内容,建成大汶口遗址保护与考古科研基地、大汶口文化宣传与展示中心,让大汶口文化可观、可感、可知、可参与,擦亮了大汶口文化的“金字品牌”。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成为全国6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也是山东省第四处获此殊荣的文化地标。这座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正以“活态教科书”的姿态,向世界展示黄河下游文明的璀璨光芒。


  文明坐标 从考古发现到国家公园的蜕变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宁阳县交界处,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与发祥地,其文化层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是构建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序列的关键节点,是中华礼制的重要源头,更是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59年首次发掘以来,这里先后历经4次大规模考古工作,出土大批房址、墓葬及珍贵文物,揭示了史前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演变。2024年至2025年,1500平方米的持续发掘再添新成果,同时新设立的考古工作站配备检测、修复等设施,为深化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如今,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这片曾被形容为“地下遗存气象万千,地上一无所有”的土地,已蜕变为集科研、教育、游憩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从考古遗址蜕变成考古遗址公园引起业界广泛关注。6月15日,考古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相关人员齐聚泰安,成立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担任首届联盟秘书长单位。次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城市活动在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幕。


  活动期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介绍,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201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15年来取得可喜成就。近年来,包括大汶口考古在内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注入新的动力,非遗热、博物馆热、考古热,吸引着无数游客,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王守功认为,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抓住文明起源这一重点,打出“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的口号,在品牌打造上下了很多功夫。考古遗址公园集中了大汶口考古遗址、古石桥、大汶口古镇等资源,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城和悠久历史于一体,在全国比较少见。


  活化保护 立法与工程构筑文物安全屏障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研究大汶口文化基本内涵的实物史料,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文物保护利用提出新要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出现新情况、新挑战,管理职责不明确、研究程度不高、展示利用力度不够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遗址所在地人们生产生活等因素影响,大汶口文化遗址本体文化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保护难度加大。


  为解决遗址保护中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泰安市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指引,按照“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的要求,组建了由市人大法制委、教科文卫委,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科文卫工委,以及市司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参加的立法工作专班,结合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实际工作情况,经过调研、外出学习、公开征求意见等,制定了《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该条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山东省首部遗址保护地方性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磊认为,《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的出台,为遗址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是以法治方式提升大汶口文化遗址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有力举措,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立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为泰安市构建合理的遗址保护体系、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供法治保障,加快推动了泰安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进程。


  围绕遗址本体保护,近年来,泰安市完成了大汶口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已发掘房屋遗迹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等,并在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内安装安全防护设备,对遗址核心区进行全面视频监控,多举措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截至目前,实施9项文保工程,汶河北岸区域保护、遗址安全防范系统、房址保护棚等相继落成;3733米保护围网、3597米防洪堤与713.7米排水沟渠,筑牢抵御河水冲刷与自然侵害的防线。同时,还对1959年发掘区域进行树木清理和环境整治,从细节处守护遗址本体安全。


  多维展示 让史前文明可观可感可参与


  走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像翻开了一部立体的远古历史教科书,沉浸式文化体验扑面而来。公园的灵魂--“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以“海岱曙光”为主题,以“发现”“探索”“守护”“仰望”四个篇章带领游客层层深入。遗址博物馆经全面改造后,引入MR虚拟现实设备与智能化机器人,通过数字化展陈与场景复原,立体呈现大汶口文化内涵与新考古成果,2023年以来已接待游客22.5万余人次。


  遗址保护棚内,17处大汶口文化房址通过平面展示、立体复原与数字化技术全景呈现;汶河北岸区域则设置14组雕塑,复原6座聚落房屋、1座窑址与3座墓葬,生动再现史前先民种植、制陶、狩猎的生产生活场景。57块花岗岩石刻详细记载历次考古成果,1071米滨河文化景观带以8个篇章的石刻壁画,串联起大汶口文化的历史脉络。漫步园区,感受数千年前先民生活的土地,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痕迹。


  品质升级 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


  为提升游客体验,公园完善65处基础设施,包括游客驿站、智慧讲解、无障碍服务等,规划3条游览线路,设置108个展示标识与69个导览指示牌。从文物保护设施到景观绿化,从消防安防到停车休憩,全方位服务体系让文化探访更便捷。


  “为让丰厚的遗产'活'起来,我们组织举办公众考古、陶艺体验、学生研学等多元社会活动,让大众走进考古工地或以公共服务进社区等形式普及宣传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介绍,为提升公园品质,还配套建成乡奢艺术酒店、创立汶阳田品农产品品牌、推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文创衍生品、设立大汶口考古研学中心,通过整合周边文旅资源,提升、扩大大汶口文化影响力,吸引众多游客走进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此外,为强化品牌传播,制作5集专题片《大汶口》登陆央视及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走遍中国》《寻古中国》等栏目持续聚焦,主流媒体头版头条发布保护成果。2025年元旦跨年晚会在此录制,更让这座史前遗址以“活态文明”的形象走进大众视野。


  如今的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既是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学术高地,也是感受黄河文化魅力的旅游胜地。当游客漫步于房址保护棚下,触摸石刻上的考古印记,VR技术正将6000年前的生活场景“复活”--这里不仅是时光封存的遗址,更是流动的文化课堂,让大汶口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向沙场 张广智)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