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码头”“文化源头”建设需齐头并进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5-15





  观众在思南书局参观“从布鲁塞尔到上海———《共产党宣言》170周年主题展”。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在上海,一度有“做文化码头还是做文化源头”之辩。如今,“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亮出了明确的推进路线图———“文化码头”和“文化源头”齐头并进!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上海要在文化“码头”建设上更下功夫,要在文化“源头”建设上巩固地位。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在展现标识度。要提升标识度,上海正从“码头”和“源头”着力———发挥“码头”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来上海“停靠”,“源头”建设才能水到渠成;发挥“源头”的高度,辐射和引领周边文化共同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码头”建设才能相得益彰。


  建设文化源头重在原创力,打造原创、制作、出品的完整矩阵


  文化的源头活水来自何处? 原创力被视作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上海文化”可持续发展,将贯穿于文化品牌建设各领域、全过程。通过打造“原创”“制作”“出品”等规模矩阵,“上海文化”历久弥新的突出地位才可彰显。推进文化“源头”建设,上海重点聚焦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源头、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源头。


  与北京、南京、西安等相比,上海是座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除了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展示等专项行动外,上海独辟蹊径,聚焦自身潜质和优势,瞄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寻求突破。


  在传统文化史研究上,上海已率先提出实施“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通过打造学术高地、文艺创作高地、教育传播高地,体现上海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责任担当,着力推动多艺术门类的作品系统集成,力争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确保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彰显上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产生世界影响。近日,主题画和长篇叙事史诗都已迈出关键一步,而电影 《禹神》、创世神话艺术动画短片、48集电视动画片、越剧《素女与魃》、淮剧《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3D舞台剧 《创世神话漫游记》、交响乐《创世神话》等也一一落实了创作时间表。


  丰饶的红色文化资源、绵长的红色文化基因,让上海有着“光荣之城”的美誉。作为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大本营、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该如何用好用足这些资源禀赋优势?


  “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专项行动”是这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头戏。上海正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总源头为目标,从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加强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研究、深化建党伟大业绩传播、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宣传、深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多个维度切入,推动“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党的诞生地文艺创作工程”,长篇报告文学《起点》、电影《一个政党的诞生》、沪剧《匿名者》、话剧《新青年》、歌剧《晨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等精品力作,将有助于把上海打造成建党故事的创作传播高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真实描绘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是现实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上海提出“五年百部精品”的创作目标,聚焦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更多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实践的精品力作,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已策划的33部作品分八大类,包括电影 《完美人生》《地久天长》《大学1978》《郝帅的阳光》,电视剧 《大浦东》《大江大河》,纪录片 《大上海》《上海制造》《远望》《贯通未来》《梦想之翼》《激荡四十年》,长篇报告文学《浦东传:中国的世纪大道》、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广播剧《大上海地下铁》,话剧《生命的高度》《飞向云端》、淮剧《浦东人家》,以及“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音乐等作品。


  以海纳百川精神巧借他山之石,打造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


  助力世界优秀文化在上海生根开花的“码头”,也对“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唯有胸怀“海纳百川”精神,巧借“他山之石”,发挥好“码头”集聚效应,才能帮助上海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帮助上海建成优秀文化发展的基地和大本营。


  围绕文化“码头”建设,上海将突出三个“集聚”和三个“更加”———集聚文化人才、集聚龙头企业、集聚文化创意、更加凸显制度创新、更加彰显开放姿态、更加展现合作精神。


  三个“集聚”里,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家大家扎根上海,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局面,上海的文化底蕴才会越来越厚实。因此,上海提出“文教结合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文化名家选拔推荐”“青年文艺英才培养计划”“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荣典制度”等重点工作,最终是要形成文化大家和人才的发现、跟踪、锁定、引进、培养、教育、交流、激励的完整创新机制。


  三个“更加”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更加展现合作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码头”建设,更多取决于与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程度和协作水平,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的城市间合作。“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始终立足全球站位思考问题,始终放到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思考谋划。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将有一系列动作:建立起“一带一路”沿线的艺术节、电影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创演、非遗保护六大合作机制并设立联盟;于今年6月15日举办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联手江苏、浙江、安徽于今年11月29日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筹办江南百工———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点活动。


  对照正式印发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码头”和“源头”建设将贯彻始终,覆盖三大品牌任务、12项专项行动、46项具体抓手和150项重点项目的各个方面。当上海成为国内外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必然也会成为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王彦)


  原标题:“文化码头”“文化源头”建设需齐头并进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让文化企业做到“坐怀不乱” 原创创意怎能缺席?

    如果一个文创企业能够坚守自我,用更多的时间构思属于自己产品的创意,考虑成熟后再推出一款产品,这样做一款则可能成一款,既节约了时间,也能够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
    2018-03-30
  • 从

    从"拿来"到"原创" 促进文化类节目创新升级

    201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文化类节目创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让历史文物成为“网红”,正在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信中国》成为新的综艺“爆款”。今日中国的文化气象在节目中找到了窗口。
    2018-03-29
  • 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地方戏要当好乡土文化表达者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与生俱来的特征。乡村要振兴,文化应先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2018-03-27
  • 国家五部门:规范主题公园建设 丰富文化内涵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主题公园建设等相关工作,从3方面提出12条具体政策措施。
    2018-04-10

热点视频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离,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