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那么多书要教我们如何阅读?

    为什么有那么多书要教我们如何阅读?

    哈罗德·布鲁姆也许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四十岁,他就不用这样笨拙地给我们开列西方经典的书单了。于是,他帮我们读完了那些有趣——但用他的标准来看没什么营养——的“垃圾读品”后,将这些玩意儿pass,然...
    2017-11-07
  • 为什么只有“油腻”会让人反感?

    为什么只有“油腻”会让人反感?

    近期,作家冯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引发舆论攻讦新热点。批“熊孩子”、批“变坏的老人”、批“更年期妇女”,人们在各种“年龄杀”混合“性别杀”后,又找到一个新的攻击焦点:“油腻中年男”。这时的...
    2017-11-07
  • 我失迷雾君失我——鲁敏小说:奔月 | 星期天文学

    我失迷雾君失我——鲁敏小说:奔月 | 星期天文学

    女人小六借一场意外车祸而决意 "自我放逐 ",完成她由来已久的渴求:从正确乏味的生活消失。世界就此分为两半,我失迷雾君失我。
    2017-11-06
  • 致敬中国现代出版120年: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

    致敬中国现代出版120年: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十大好书"揭晓

    又是一年好书盘点时。今年是中国现代出版120年,也是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年,又恰逢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第5年。这一年你读了几本好书?是哪一本、哪一句影响了你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11月2日,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
    2017-11-06
  • 《地图》新版首发,让人们多角度地看待世界、敬畏自然

    肯德基和蒲公英童书馆继9月份联合推出风靡全球的《神奇校车》新书,紧接着10月份再推出新书《地图》。10月28日,“带本《地图》·肯德基伴你游世界”哈尔滨站活动在红博中央公园肯德基店举行。
    2017-11-06
  • 光怼冯唐还不够,明星作家集体变“油腻”更令人忧

    光怼冯唐还不够,明星作家集体变“油腻”更令人忧

    虽说前两年冯唐对泰戈尔《飞鸟集》的“肿胀式”翻译已经引发不少质疑,但引起更大争议的,则是其前几天关于“中年油腻男”的论调。他在一篇题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的文章里抛出十个雷区,踩着了就算油腻。此...
    2017-11-01
  • 生物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生物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17-10-31
  • 绿茶书情|这八部原创,让人看到文坛可喜的一面

    绿茶书情|这八部原创,让人看到文坛可喜的一面

    本期推荐八本原创作品,这几位作家都有旺盛的创作力,每部作品也都保持着一定品质,是今年文坛可喜的现象。
    2017-10-31
  • 三联新知文库计划出版图书200种,“互联网并未夺走读者”

    三联新知文库计划出版图书200种,“互联网并未夺走读者”

    人类的科技进步近几百年呈加速爆发的趋势。科学革命的出现便与印刷术的普及颇有渊源。而近二十年来,一项最初看似普通的技术——互联网——的普及无疑成为科技发展的新触媒(催化剂)。除了通讯方式便捷与计算能力提升之外,最...
    2017-10-31
  • 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变迁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变迁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非常薄弱的部分。今年,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主编、历史系教授戴鞍钢副主编,由吴松弟、戴鞍钢、樊如森、杨伟兵等人组成的近代经济地理团队联合二十余位学者经八年撰写的九卷本《...
    2017-10-30
  • 从马奈《在花园温室里》看19世纪视觉机制的变革

    从马奈《在花园温室里》看19世纪视觉机制的变革

    波德莱尔与一位女子失之交臂后感慨“我犹如癫狂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电光一闪……随后是黑夜!”这正是十九世纪巴黎的街道,黑压压的人群匆匆来去,眉头紧蹙,眼球快速转动,繁忙的交通反复演绎着惊险与...
    2017-10-30
  • 霍金论文一周被访问200多万次,剑桥鼓励其他学者公开成果

    霍金论文一周被访问200多万次,剑桥鼓励其他学者公开成果

    10月23日,剑桥大学首次公开了霍金196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宇宙膨胀的属性》,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阅读。
    2017-10-30
  • 1970年4月的一个深夜,他在巴黎投水自尽:策兰诗全集

    1970年4月的一个深夜,他在巴黎投水自尽:策兰诗全集

    这本诗集收有策兰1944年至1952年间写的作品,其中有极具影响的《死亡赋格》,那种神奇的抒情基调,有着法国诗歌的光辉、巴尔干半岛的魅力以及忧郁的转调。
    2017-10-29
  • “我丈夫!我丈夫!死了。”

    “我丈夫!我丈夫!死了。”

    1933年4月24日,一对年轻夫妇在租借的巴黎公寓内死去。那个晚上,这对小夫妻应该去过舞厅,还认识了一些人。这是一桩谋杀案还是自杀案?30年后,一个偶然得知此事的年轻人重新开始调查这桩陈年疑案,并试图还原当晚的情形。他...
    2017-10-2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