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钢铁PMI显示:供需两端均有改善 钢铁行业稳步回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13





  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发布的钢铁行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来看,5月份为49.8%,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明显上升,显示钢铁行业稳步回升。分项指数变化显示,5月份钢铁市场供需两端均有改善,原材料采购活动协同回稳、价格持续上涨,钢材价格震荡上行。预计6月份,市场需求或将弱势平稳,钢厂生产保持上升,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有所回落。长期来看,行业向好发展具备基础。


  调控政策力度加大,钢铁需求趋稳回升。5月份,随着多地房地产政策优化,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迹象,存量房逐步消化,地产开工、施工端传出些积极信号,建筑钢材需求有所好转。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继续发挥对钢材需求预期的提振作用,因此尽管钢铁行业面临季节性影响,但在调控政策的带动下,钢材需求整体趋稳回升,新订单指数为49.6%,较4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明显上升。钢材出口需求也保持增长,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2%,虽较4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仍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市场终端需求方面,根据监测的沪市终端线螺采购数据来看,5月份上海终端采购量环比微降3%,变化不大。


  钢厂生产有所增长,原料采购协同回稳。5月份,在市场需求回升和预期向好的带动下,钢厂生产意愿继续上升,生产较4月份有所增长。生产指数为50.6%,较4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回到扩张区间。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统计,5月上旬,全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日产粗钢219.15万吨,环比下降0.36%;日产生铁193.65万吨,环比增长0.64%;日产钢材202.39万吨,环比下降5.87%。到5月中旬时,日产粗钢220.92万吨,环比增长0.81%;日产生铁197.87万吨,环比增长2.18%;日产钢材212.01万吨,环比增长4.75%。比较来看,5月内钢铁生产处于稳定增长势头。生产端回升也带动钢厂原材料采购活动协同回稳,采购量指数为48.7%,较4月份上升3.7个百分点。


  原材料价格较快上涨,炼钢成本持续上升。5月份,受生产增长和预期向好影响,原材料市场再度走强,原材料价格较快上涨。购进价格指数为77.5%,较4月份上升21.6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呈现大幅上升态势。分品类来看,铁矿石方面,经历了4月份价格快速回升后,增速有所收敛,但依旧保持上升势头。焦炭方面,市场成交一般,但利润空间较大的焦炭企业保持着良好的供给关系,价格相对平稳。废钢方面,供给端相对偏紧,价格涨幅较快。整体来看,当前炼钢成本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钢材价格震荡向上,钢厂利润有所趋紧。5月份,钢材价格震荡运行,但整体呈现向上态势。5月份上半月,钢铁市场运行仍有所偏弱,钢材价格有所下行,上海螺纹钢价格指数显示,5月1日价格为3621元/吨,5月15日降至3530元/吨,为5月份最低点。5月下半月,受宏观政策带动,市场需求回升,企业预期向好,钢材价格也止跌回升,5月22日价格上升至3682元/吨,创5月内最高值,此后价格小幅回落,但较5月初仍有小幅上涨。虽然钢材价格较4月份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当前炼钢成本快速上升,部分品种利润有所下降,导致钢厂利润有所趋降。


  预计6月份,钢材市场需求或将弱势平稳。6月份是钢铁行业的传统消费淡季,随着各地气温继续升高,高温多雨天气会对下游需求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虽然房地产政策在放松,短期内仍集中于存量市场,要大规模贡献钢材需求增量仍有待时日。目前,货币投放量虽然保持宽松态势,下游实体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仍比较突出。但需求端也有支撑因素,当前各项稳经济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力度加大,对钢铁行业需求预期有较好拉动。结合来看,6月份钢材需求既有减弱压力,又有预期支撑,整体或将保持弱势平稳。


  钢材生产或将继续上升。6月份,在市场预期向好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的带动下,钢厂生产意愿或将保持较好水平。当前成材价格上涨,也增强了企业信心。在多方面因素的支撑下,6月份钢材生产或将继续上升。


  原材料价格震荡下行,钢材价格有所回落。当前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企,尽管当前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后期或将有所回落,整体原材料价格也将震荡下行。而需求弱势平稳但生产上升会导致供需矛盾再度突出,钢材价格也难延续当前上涨态势,6月份钢材价格或将有所回落。


  行业长期向好发展具备基础。当前钢材市场运行处于恢复进程,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入使用,各地全面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优化持续推进,钢铁行业回升动力将持续增强,行业向好发展具备基础。钢厂对后市信心也在增强,5月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66.3%,环比上升6.8个百分点,创近5年以来新高。


  转自: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