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用清洁能源守护“民生温度”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02





  近日,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多地供电和供暖需求持续攀升,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中国节能全力以赴,迎“寒”而上,多措并举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力度,全力守护“民生温度”。


  积极备战,为能源保供扫清“风霜”


  寒潮频袭,多地迎来初雪,防寒防冻成为室外供能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排查检修,中国节能多措并举以“动”制“冻”,全面打好防寒防冻“主动仗”。

20241227101534520.png

太阳能公司肃州电站运维人员对汇流箱和电池板线路进行巡检


  太阳能公司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设备的运行环境,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寒防冻措施,组织运维人员开展箱变、逆变、无功补偿装置等设备专项检查,着力加强箱变、电缆头、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关键部位温度参数的监控和设备巡检,积极开展开关柜、无功补偿控制柜等重点设备保温除潮工作,为迎峰度冬做足准备。

20241227101605354.png

风电公司洗马林风电场运维人员开展冬季特殊天气巡视


  线路结冰、风机叶片覆冰对发电效率影响极大,为此,风电公司所属各区域公司根据所在地域环境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寒防冻措施,对风电机组、升压站一、二次设备及供热站固体蓄热锅炉等开展冬季特殊天气巡视,确保重点设备稳定运行,防寒、防污、防冰冻措施到位。


  节能科技公司提前开展供能设备检修工作,备足生产所需物资,组织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开展集中培训和技术大比武,切实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确保能够高效稳妥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中国环保各项目公司坚持精细巡检,对各关键设备、易疏漏环节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改,以实际行动扎实做好冬季防冻防凝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创新举措,迎峰度冬有新招


  为夯实能源保供“底气”,中国节能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着力提升供能效率,为迎峰度冬添保障、添动力。


  太阳能公司依托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运用先进的监控技术与数据分析算法,实时采集并分析光伏电站内每一个设备的运行参数,快速精准地发现潜在故障隐患,提前发出预警,使运维人员能够在设备故障尚未扩大前开展针对性维修,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据统计,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后,太阳能公司各电站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可达90%,故障平均修复时间缩短20%,整体发电效率提升约10%。


  同样在智能运维方面发力的还有风电公司,当前,其开发的系统内首个区域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行。该中心整合了所属新疆区域公司所有风电场的有关运行数据,实现了对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助力提升运维管理效率,为项目多发满发提供坚强保障。


  当前,移动供能正在悄然兴起,它是将热源生产企业所生产的热能以蒸汽形式存储在特制的供热车中,再运输至用户侧的供能模式。作为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业的中国环保也积极探索移动供能模式,今年冬天,其所属秦皇岛公司便运用移动供汽形式为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工业企业,以及大型商超、学校等蒸汽应用场景提供灵活调配、方便快捷的能源供应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供汽超700吨,有效满足了各类热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高效运维,交出能源保供亮眼成绩单


  当前,迎峰度冬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中国节能各个供能项目严阵以待,多措并举增产增供,全力保障民生和重点用能。


  风电公司全系统近千名运行、检修、后勤“保供尖兵”全天候待命,积极利用无人机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非计划停运造成的停电损失,全力以赴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在风电供热方面,永兴风电场、邓家梁风电场等针对供热设施跑冒滴漏问题,专门组建了技术团队,深入小区居民家中进行排查和维修,及时解决管道漏水、暖气故障等隐患,保障供热系统安全稳定。

20241227101638323.png

太阳能公司奎屯电站利用夜间时间使用自主研发的设备进行清雪作业


  为保障电站发电效率始终稳定在高位,太阳能公司通过“人工运维+无人机运维+系统可视化运维”方式实时监测设备状态,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隐患。


  作为绿色供能“生力军”,中国环保持续优化完善运行方案,推动各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发满发。


  节能科技公司巧做“水”文章,提取江河湖海中的能量,依托在长沙、贵阳、常州等地打造的多个清洁供能项目,为千家万户送入绿暖。2024年供暖季期间,预计供热面积为2164万平方米,供热总量为650万吉焦。在其他供能方面,节能科技公司为下游化工园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蒸汽业务,预计可供汽180万吨,运营的多座CNG加气站、加油站预计可提供压缩天然气1700万立方米、成品油460万升,将有力保障市民冬日出行。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