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伊利发布《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和《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陆续推出“零碳牛奶”“零碳酸奶”“零碳有机奶粉”“零碳冰淇淋”等5款产品。作为营收跨过千亿元大关的头部乳企,伊利的“双碳”成果引起行业关注。
据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证实,伊利已于2012年实现碳达峰。关于碳中和,其目标是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伊利集团副总裁赵昕用4组数据对伊利“双碳”成果进行了总结:截至2021年底,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核心区的植被覆盖度增长到了95%以上,连续12年的减碳量相当于节约用电150亿度,采用的FSC认证绿色包材相当于推动92.48万亩的可持续森林管理,推出5款“零碳产品 ”。
“零碳”产品今年落地
何为“零碳食品”?以伊利首款“零碳冰淇淋”为例,经第三方机构认证,每个产品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从包装到运输,实现了全周期“净零”排放,并获得国际认证机构必维集团(Bureau Veritas)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消费者在这款冰淇淋包装上可以看到“碳中和”标签。根据综合测算,每20个这样的冰淇淋相当于中和了9.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据了解,伊利在2050年前分三个阶段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目标。而这5款“零碳产品”,是伊利迈向碳中和最终目标的阶段性成果。
自2010年起,伊利依照ISO14064标准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盘查碳排放,组建了专业团队负责年度碳盘查,并提出节能减排举措。由国际检验认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证实,伊利已于2012年实现碳达峰,将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这一目标的提出,也在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供应商作出改变。从2017年开始,伊利将上游牧场的碳排放纳入碳盘查范围,2021年开始收集200多家主要原辅料供应商的碳排放信息,启动对所有产品品类的碳足迹核算。2022年4月,伊利与43家全球战略伙伴启动行业首个“零碳联盟”,并授予利乐、菲仕兰、科汉森、罗盖特等7家供应商伊利全球供应链“低碳先锋”称号。
目前,伊利已将供应商按照“零碳”能力进行划分,拥有“零碳”目标和路线图的一类供应商将会优先与伊利合作,双方还将共创“零碳”产品。
4组数据凝聚“双碳”成果
伊利集团副总裁赵昕用4组数据对伊利落实“双碳”目标的做法和成果进行了概括。
第一个数字是“95%”。为解决草场沙化造成的草畜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伊利在阿鲁科尔沁旗草原进行试点,种植了固碳能力较强的紫花苜蓿、燕麦,累计改良了5.5万亩退化草原。截至2021年底,该试点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2008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95%以上。
第二个数字是“150亿”。牧场养殖、饲料生产、产品制造是乳业三大碳排放源,伊利的减碳“主战场”也集中于此。进行全面碳盘查的12年里,伊利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全产业链绿色制造,截至2021年底有23家分(子)公司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873万吨,相当于节约用电150亿度。
第三个数字是“92.48万”。继国内首个“植物基梦幻盖”、零铝塑包装后,伊利“金典”今年又推出首款无印刷、无油墨包装,瓶身去除油墨印刷,必要的产品名称与生产日期等信息用激光打印,采用经过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绿色包材,外包装使用更环保的纸提手。仅2021年,伊利使用的FSC认证绿色包材就达到246.62亿包,相当于使92.48万亩森林得到更妥善的管理。
第四个数字是“5”。赵昕认为,伊利身处健康食品行业,首先要有绿色生产的能力。今年以来,伊利陆续推出了5款“零碳”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绿色消费选择,也为践行国家双碳目标做出了贡献。”
绿色产业链战略指引未来
早在2016年,伊利就签署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企业与生物多样性承诺书》,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伊利家园行动”,目前开展的公益项目包括智慧草原、东北湿地保护、亚洲象栖息地保护等。
一系列“绿色”行动也让伊利获得了社会认可。2019年,伊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入选《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2021年7月,伊利作为全球唯一农业食品业代表企业案例,被收录进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2021年1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走向零碳——在华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报告,伊利集团是中国乳业唯一入选企业。至今,伊利集团已连续7次获得世界环保大会颁发的“国际碳金奖”。
“作为行业龙头,我们有责任担负起引领行业低碳发展的重任,也会把双碳工作落实到更多领域和方面。”赵昕说。
转自:新京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