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究竟给今天的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什么?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副总裁刘松日前在2018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上表示,经过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建设之后两年多的调研与实施观察, 整个工业互联网带给制造业的机遇是:理念、模式和技术全面的全面升级,以及未来新技术对于物理世界的重塑。下一个10年是软硬叠加,硬科技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新技术、新模式与物理世界叠加的10年。未来制造业必须以开放平台式的生态,形成一个可运营的网络,去推动自己的发展。未来的制造业不仅是服务业,很有可能变成娱乐业、IP业这样的行业。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组建以来,通过各种活动,对上百个大中型制造企业对工业互联网应用进行了深入梳理、观察,给人的感觉是,互联网企业、技术提供商非常热情地在推动,而大多数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却仍然纹丝不动。那么,今天互联网公司能不能帮助制造业解决问题?
刘松认为,要实现互联网技术向工业的渗透,切实推进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融合,最关键的是,利用新一代平台型的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的技术,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帮助制造业。比如,借助“数字双胞胎”,企业能够把整个生产车间、运营、供应链到消费者全过程全部有个数字映象,然后在这里面去建模。这是因为在比特世界做的任何的尝试和测试,要比在原子物理世界运送物理的物品,包括改变物品的物理形态的成本差不多低百倍到万倍。这是数字双胞胎背后的理念,是工业互联网未来长远的一个前景。
谈到工业互联网当前在国内制造企业的优先级应用,刘松特别强调,数字营销需要补课。因为我们在品牌、C2M(个性化定制)时代没有做太多的投入,导致我们太多的制造业把货交给渠道就结束了,永远不知道消费者在想什么。
互联网公司能够带给制造业两条平行线,一条线是一套新模式+新业态,就是像网络化运营,C2M,然后通过客户第一的模式来逐步沉淀,怎么去帮助消费者。另一条线就是新技术:大数据、云技术和物联网、人工智能,这四样东西能够帮助制造业解决一些特定的生产力问题与管理提升。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必须解决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一,在工厂里如何解决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下一步,我们在业界里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产生于以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重度混合。它不再以过去的惯性经验,而是以数据和智能提升生产过程。我们把这些叫做“消除资源的不对称”。第二,必须提高中国企业在R&D方面的投入,平均是美国企业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今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有能力塑造自己的技术体系、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在未来几十年,工业体系需要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重塑自己的运营模式。
据介绍,阿里巴巴在工业互联网主要有三大实践。一是“淘工厂”,今天在淘宝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淘工厂的方式,由淘宝上的大卖家,通过智能手机找到一个能够生产特定产品比如说女士的上装、外套的生产基地,去让一个不见面的生产商来生产。淘工厂未来的消费链和可配置的模式,会变成C2B的模式。今天已经有两万五千家淘工厂,每天有上千万元的交易额。这使得阿里巴巴从电商领域延伸到了制造领域,创建了以淘工厂为代表的C2B模式。 二是工业智能。阿里巴巴创造性地把算法工程师和大数据工程师派到车间里去。今天,中国的产业界有数以百万计的大规模的自动化设备,特别是钢铁企业,80%~90%的设备是进口自动化设备,另外还有90%的机器人是进口的。但是大多都不知道它背后的软件与模型经验是什么。阿里的“ET工业大脑”,力图即把生产线的数据收集后,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给出一个更好的工艺参数的推荐。之前一度遭到很多客户主管和工程师反感和抵制,后来的验证发现,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这些行业里给出来的工艺参数,可能比一个工程师几十年的经验更好。今天在某些领域,在接近一半的核心生产力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可以发现新知识的,而且能够比人更快发现新知识。
而目前还有一些自动化厂商不愿意开放数据,可能是我们很多工业企业还不理解更大范围数据的收集,会产生更大的关联和价值。三是智能化的产品的升级。今天中国已经是最大的智能手机的消费国,也是生产国,对于未来的智能产品包括智能汽车,中国一定是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越来越多的产品嵌入了新的技术和发明,比如具有直播功能的烤箱,中国每天有五百万女性给自己的子女烘焙,一方面是晒朋友圈秀爱心,一方面是为了让子女吃得放心。未来的制造业不仅是服务业,很有可能变成娱乐业、IP业这样的行业。制造业向IP行业靠拢,会变成一个个性化的,有明星品牌的,有个人性格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智能硬件里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天雨)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