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电场景图
大唐灞桥热电厂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凝聚企业正能量,将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攻坚力、创效力,树立了中国大唐的企业品牌形象。
改革开放40周年,砥砺前行谱新篇
改革开放40年来,灞桥热电厂不仅为西安市民提供了经济的热力和电力,在国家大力提倡环保能源的新形势下乘势而为,在环保方面持续不懈努力,取得了斐然成绩。
2012年,灞桥热电厂成为陕西首家对在役机组进行脱硝、脱硫、除尘器以及低氮燃烧器技术改造的单位;2015年至2017年,先后完成了全部4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机组排放值全面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利用城市中水为工业水源,每年可减少新用水量约580万吨。一系列环保举措的实施,对于提高机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改善西安市大气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灞桥热电厂相继荣获“中国美丽电厂”“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颁发的“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单位,“陕西省生态文明推动力突出贡献企业”“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陕西省模范职工之家”“西安市龙头企业”等诸多殊荣,处处彰显着央企优秀品质。
传播中国大唐品牌,履行央企社会责任
企业开放日彰显绿色能源企业风采。2018年10月12日,“国企开放日”观摩推进会暨中国大唐第十二届企业开放日在灞桥热电厂举办,由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会组织,国网、华能、国电等中央企业,地方国企、科研院所、市民代表等百余名社会公众组成的参观团受邀走进灞桥热电厂,亲眼见证了灞桥热电厂能源建设绿色化、清洁化的发展进程。
2017年3月,在灞桥热电厂召开的西安市大气重点污染源公开监测数据现场会上,西安市领导及广大市民对灞桥热电厂积极践行环保责任,在全市率先公示环保数据接受社会监督的有力举措,给予高度赞誉。在西安市2017年环境日主题宣传暨灞桥热电厂“企业环保开放日”活动中,100余名环保志愿者纷纷为企业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点赞。
灞桥热电厂联合西安市环保局、西安市教育局,多次创新开展“西安小记者环保行”“新华小记者实践行”活动,组织学生代表和家长走进企业生产现场,详细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与清洁能源建设情况,近距离体验现代化火力发电厂的绿色发展成果,树立大唐品牌。
陕西省延安市米脂县寺沟村是灞桥热电厂的定点扶贫村。该厂紧紧围绕帮扶村的实际情况,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干部、青年骨干,驻村解决实际问题,先后获得了米脂县县委、县政府授予的“百企帮百村、助力脱贫攻坚——爱心企业”“米脂县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和“百姓心中的帮扶好单位”等荣誉。
灞桥热电厂积极开展“大唐启明星课堂”活动,志愿者们走进学校普及电力生产知识及安全用电知识,增强了中国大唐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每年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活动,在城市街头开展“车让人文明出行”“城市集中治理”宣传活动,培养了青年履行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意识。
塑造文化品牌,凝聚企业正能量
灞桥热电厂对宣传媒体的平台、运行、机制等维度进行了深度调整融合,呈现了网站、微信、视频多点开花的“智慧融媒体”传播矩阵,拍摄了《梦想天空分外蓝》《城市厨房》等10余部专题片、微电影、沙画短片及创意广告片,用生动的画面展现灞桥热电厂党建、环保、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亮点。
灞桥热电厂搭建广大党员学习的新平台,结合“月讲月报”活动,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党员微讲坛”活动,要求各党支部每月组织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内容不拘一格。党员讲师多元化,可以是技术骨干、班组长、党小组长,也可以是老党员、年轻党员,充分锻炼和调动基层广大党员参与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全厂范围内评选“最佳支部讲坛”“最佳党员讲师”“最佳讲坛教材”,并入选年底思政部编制的“党员微讲坛”风采录汇编集。
在厂区绿化带周边,灞桥热电厂布置富有“大唐精神”元素的景观,打造一条“年代先锋路”,使“大唐精神”在基层落地;开展“向年代先锋学习”活动,用身边人的典型事例和价值观感召身边人。
灞桥热电厂坚持推进“班组文化样板间”创建活动,发掘和培育一批践行大唐精神的典型班组,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深度访谈、案头分析、工作现场巡视等方式对68个班组进行了班组现状分析,涉及基层职工345名,值长及以上中层干部17名。灞桥热电厂率先在班组内实施“平台+智能终端+APP”的智能管控系统,通过将成熟的视频、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引入管理工作中,实现了用手机对班组信息实时更新,落实情况实时跟踪,上级单位实时查看的功能,达到了班组管理“减负、提效”的效果。
新时代为建立央企文化品牌提供了更好的机遇,灞桥热电厂将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国有企业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牢记使命与担当,唱响主旋律,振奋精气神,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国大唐”品牌传播创新再上新台阶。(汪琳)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