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源文化”培根铸魂--首钢矿业公司打造文化品牌纪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4-12





  2021年,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落户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简称“首钢矿业公司”)。作为冶金矿山行业首家获评企业,近年来,首钢矿业公司传承发扬首钢精神,持续打造独具矿山行业特点、企业自身特色的“铁源文化”。


  弘扬优良传统,“铁源文化”成为基因认同


  文化,来源于赓续传承,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十三五”以来,首钢矿业公司依托60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一年一个主题,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具有行业特点、企业特色的“铁源文化”品牌。


  首钢矿业公司党委做好顶层设计、培根铸魂,利用两年半时间,以寻根之旅的方式,走访千余人,收集珍贵历史照片上万幅,出版发行159万字《铁源记忆》系列丛书,全景式回顾首钢矿业公司60年发展历程,还原了几代矿山人接续奋斗的图景。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样也是榜样引路的过程。


  2017年,首钢矿业公司出版52万字《矿山工匠》,再现60余年来45位能工巧匠的精彩人生和高超技艺。由此总结提炼了矿山工匠惟精惟一、至善智学、勤思善悟、苛求极致、勇挑重担、志趣非凡6种特质,以榜样力量引领职工笃学明志、加快成长。


  2018年,首钢矿业公司加快“铁源文化”体系构建,系统梳理形成文化五大体系:“愚公移山”的精神文化、自强不息的物质文化、艰苦奋斗的行为文化、严格管理的制度文化、和谐美丽的家园文化。在此基础上,首钢矿业公司推出企业文化手册,摘录出60例经典历史故事,对“铁源文化”集中诠释,并借此开展企业文化宣传贯彻活动,使文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19年,首钢矿业公司建成文化馆,集中展示企业发展历程、转型升级成果、产品技术创新、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馆成为“铁源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首钢矿业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铁源记忆”大型历史剧,将“铁源”故事搬上舞台,再现首钢矿山几十年沧桑巨变,使“铁源”情怀向下扎根,文化共识向上生长。


  立足于“铁源文化”品牌传播,2020年,首钢矿业公司承办了中国冶金矿山“弘扬工匠精神 推进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论坛暨现场经验交流会,编辑出版《首钢矿业公司“十三五”企业文化成果文集》,推广“铁源文化”的创建与落地经验。2021年,首钢矿业公司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技术、管理、党建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编辑出版《奠基——铁源记忆之“十三五”转型发展成果集》,铁源故事的记录始终与时代同行。


  四方小院里,绿树掩映着红墙,穿过斑驳的阳光,历史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间灵动闪现。职工驻足观看,认真聆听着讲解:“欢迎大家来到石河文化园,大石河铁矿1959年建矿……”


  “石河文化园”,是近年来首钢矿业公司推进“铁源文化”进厂矿、进车间、进班组的一个缩影。在公司持续打造“铁源文化”引领下,基层单位文化创建氛围浓厚,文化的力量纵横延伸、水滴石穿,走到了职工身边。


  历经几年的孕育和创建,“铁源文化”不仅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点,更赋予了首钢矿业公司品牌竞争力。


  融入发展实践,催生新时期“五种精神”


  文化,只有嵌入实践,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十三五”以来,首钢矿业公司紧密结合四大产业发展实践,推进文化落地、融入、促进,催生了新时期“五种精神”,使“铁源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建设高效智能矿山,孕育“无人驾驶”精神


  首钢矿业公司致力于智能矿山建设,以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马著为代表的首钢智能矿山团队,自主研发了“电机车无人驾驶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团队征战国内市场,将该技术成功应用到中铝云铜、中国黄金、紫金矿业等十多个地采矿山。


  服务中铝云南普朗铜矿过程中,团队驻扎在海拔3000多米的香格里拉大山深处一年多,人均瘦了十来斤。凭着“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追求更高”精神,将普朗矿无人驾驶运输系统推送到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在雪域高原擦亮了首钢品牌。2020年,研发团队再次征战西北边陲的金川集团龙首矿,实施了“5G+电机车无人驾驶”新技术(全球首例)。


  这一过程中,锤炼了一支“精神硬、志气硬、技术硬、实力硬”的智能矿山团队,马著创新工作室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无人驾驶”精神,成为新时期首钢矿山人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生动写照。


  ——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孕育“二马攻坚”精神


  “十三五”时期,首钢矿业公司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石河二马产线是公司第一条独立建材产线,投产初期,干部职工吃住在车间,寸步不离护产、保产。一次处理压井事故时,为了抢进度,党员田大勇跳入大井中,手持水管清理堵塞淤泥,在他的感染下几名党员相继跳入淤泥中。正是有了这种攻坚精神,二马产线打破了北方建材产线冬季不能生产的惯例。


  几年时间,首钢矿业公司绿色建材从零起步产能突破千万吨级,市场遍布京津冀鲁长三角,打出“首钢建材”品牌;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实力的绿色建材供应商之一,成功转型城市综合服务商,成为中国砂石行业大型绿色砂石基地、北京市三家建筑砂石绿色基地之一。“二马攻坚”精神,成为矿山人克服新产业发展道路上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攻坚运输物流产业,孕育“铁路提速”精神


  近年来,首钢矿业公司抓住国家“公转铁”政策逐步落地契机,发展运输物流产业。面对60余年的老旧铁路,产业发展的首道难关是“提速”。


  首钢矿业运输部发动职工开展铁路治理大会战。5个月时间,出动12000余人次,职工晒成了“小黑人”,运输能力提升41.66%。2021年,继续开展“孟家沟削坡”大会战。300多名职工昼夜施工,手抬肩扛,最高降方2.17米,回移线路1300米,使困扰铁路多年的“拦路虎”一朝变坦途,上演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十三五”末,首钢矿业公司运输运量突破5000万吨,较五年前增长80%。“铁路提速”精神,展现了矿山人坚忍不拔、知难而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苦干实干态度。


  ——精益求精强管理,孕育“百元选厂”精神


  2017年开始,首钢矿业公司启动“百元选厂”工程。即,利用三年时间,将选矿加工成本降至100元以内。


  首钢矿业公司选矿厂建成已有几十年,受流程效率制约,固定成本费、设备维修费高一直是降成本的难点。但大规模的换代升级,成本投资巨大,且选矿厂承担着日常保高炉原料供应的重任,停产来大拆大改显然不可行。


  为此,首钢矿业公司引导干部职工“向现场要课题”,制定了包括错峰经济用电、泵站无人值守等100余项管理和技改措施。这些降本目标,大到几元、小到几分,效益在一点一滴中积累。几年时间,首钢矿业公司精矿粉制造成本降到100元以内,从行业第八挺进到行业前三。“百元选厂”精神,激发了干部职工从点滴做起、精打细算的自我挖潜意识,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严格管理”文化内涵。


  ——打赢“双线”战役,孕育“住厂为家”精神


  首钢矿业公司管辖着十几个基层厂矿,共有8个社区、9361户、近4万名驻矿职工和家属。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让百里矿区变成了抗疫“战区”。


  疫情严峻时期,在岗职工开启了“超常作战”模式,“四班”改“三班”,管理人员下班组,日夜鏖战保运转。生产单位抽调100多名职工24小时轮流值守社区卡口。几百名职工选择“住厂为家”,打包行李住进车间、班组休息室。


  职工住在班上,家中只剩下老人、孩子的,党组织定期派人去照顾。家里人外出采买不方便的,班上同事定期去送。在单位吃饭不方便的,工友自发结对子承包带饭。真正做到了各级组织送温暖,工友之间结对子,共渡难关见真情。顾全大局、上下同心、雷厉风行、任劳任怨、团结友爱的“住厂为家”彰显了首钢矿山人的使命担当。


  这五种精神,是新时期“铁源文化”与生产相融互促的结果。热忱的实践,丰富了“铁源文化”的时代内涵;精神的传递,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动力支撑。


  文化的力量,如同春雨润物于无声,正滋养着首钢百里矿区,在高质量发展中拔节生长。面向未来,首钢矿业公司将继续坚定“铁源文化”自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守正创新,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践行“铁源文化”,不断赋予新内涵,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任淑娟 刘媛)


  转自:中国矿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广东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日前,集团公司发出表彰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广东石油获得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先进单位称号。
    2017-03-22
  • 抓经济不忘企业文化

    为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和提升企业当前市场的竞争力,山东广电网络荣成分公司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在公司上下广泛掀起文化学习热潮。
    2017-03-22
  • 联合石化发布企业文化手册

    3月14日,联合石化举行企业文化手册发布会,明确“聚焦全球资源配置,引领油气贸易发展”是公司的使命所在,“建设成为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国际一流贸易公司”是公司的发展目标,“担当、大气、专业、关爱”是企业价值的共同追求。
    2017-03-23
  • 广东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广东石油积极宣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纲要,时刻铭记“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遵循“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企业愿景,践行“人本、责任、精细、诚信、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
    2017-03-2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