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每年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真是太好了,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技艺切磋的平台,有利于我们相互交流、对标学习、提升技能,真是我们实现成功成才的又一新通道。”这是参赛选手们对中国铜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普遍共识。截至11月16日,中国铜业2021年2个省级、2个公司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圆满收官。
自2018年以来,中国铜业工会一直把提升公司产业工人整体技能水平,服务职工成长成才、服务公司战略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每年在承办云南省职工技能大赛的基础上,立足覆盖公司74个主要工种、1.5万名产业工人,将公司层面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得有声有色,推出了16名公司级以上技术状元、144名公司级以上技术能手。多年来,通过技能大赛,培养了全国劳模耿家盛、徐成东、缪沅振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都较有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精心筹备搭舞台
中国铜业工会坚持以服务于公司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全员岗位业务技能水平为目标,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经云南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批准,2021年公司承办了2个云南省第十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相应竞赛工种,并组织开展了2个中国铜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竞赛工种。
公司工会自5月初启动大赛以来,围绕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确定的“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竞赛主题,进一步明确竞赛工种、竞赛规则,对大赛的工作要求和时间作了安排,并成立大赛组织机构。多次组织专家、相关单位人员召开专题会议、试题审定会等,从实施方案、考核标准、竞赛题库、赛场准备、后勤服务等做了周密安排。
在2021年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来自10家企业的160名参赛选手从3000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了重冶火法冶炼工、采矿工2个云南省级竞赛工种和铜冶炼转炉操作工、烟气制酸工2个公司级竞赛工种的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共推出了2名省级技术状元、18名省级技术能手,2名中铜级技术状元、18名中铜级技术能手,他们以精湛的技能、熟练的操作,生动诠释了中国铜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练兵、以赛选才、以赛促学的初衷。
厉兵秣马决高下
9月16日,中国铜业2021年转炉操作工职业技能大赛率先在滇中有色拉开序幕。选手们分别在熔炼分厂2#、3#转炉,进行转炉操作,从操作炉时、冷料加入量、矿铜产量(直收率)、化学品质控制、送风时率、终点判断、渣型判断7个方面展开比拼,有效检验了铜冶炼PS转炉的操作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
10月18-19日,云南省第十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重冶火法冶炼工(艾萨炉主操作)技能竞赛在驰宏会泽冶炼举办。进入决赛的选手在比赛现场,熟练完成艾萨炉操作、及时开展隐患排查,真实展现出久经考验的重冶火法冶炼工娴熟的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10月20-22日,云南省第十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采矿工)技能竞赛决赛在玉溪矿业举办,进入决赛的采矿工操作能手汇集大红山,在笔试考场检验专业知识,在千尺井下340水平87-89采场“同场竞技”。他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动作敏捷,凿岩台车的轰鸣声、测量器具与岩石的清脆碰撞声,汇成了一曲美妙的井下劳动竞赛曲。
11月16日,中国铜业2021年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烟气制酸工技能竞赛决赛经过9天的激烈角逐在易门铜业圆满收官。进入决赛的选手在“理论+实操+答辩”比赛环节中,重温硫酸生产基础知识、制酸工艺、安全环保等理论知识,历经硫酸主控室DCS实操和现场答辩,掀起了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新热潮。
百炼精兵促提升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实现职工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仅靠几个优秀技术能手远远不够,必须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职工队伍作支撑。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实现人人参与、岗位练兵、全面开花,这正是大赛的意义所在。
“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检验,我会把参赛所学的经验带回单位与大家分享学习,带动团队共同提高操作技能。”来自凉山矿业的参赛选手李兴民说。
来自玉溪矿业的选手关建云说,“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友谊。这么多同行共聚一堂,相互交流经验,我个人从中学习了很多。”
选手们都纷纷表示,平时的交流都局限在自己的车间内,而大赛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大家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对促进技术的提高很有益处。参加比赛还能看到自己与其他同行的差距和不足。加强学习,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深度融合,成为各参赛者的共识。
技能大赛显身手,以赛促学强本领。在新的技能人才培养道路上,中国铜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百年党史滋养初心,把学习成果转化到继续推动技能强企工作落实成效上来。紧紧做实以“学”为基础、以“比”为手段、以“提高”为目的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不断加强技能人才技能等级提升,为广大职工学业务、强素质搭建更加宽广的舞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铜铅锌企业作出新的贡献。(伍玉静 吴鹏飞)
转自:中国有色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