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智能化为交通装备制造业注入新动能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18





  近日,由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科协和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召开,吸引了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与会嘉宾包括国际组织负责人、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知名学者和60多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等。比亚迪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受邀出席大会,围绕“电动化与智能化、立体智能大交通”两大方面作了发言。
  
  以下为演讲实录:

  重庆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正在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面,我结合比亚迪在重庆的电动车和轨道交通项目合作,简单谈下智能化作为技术驱动力,在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改变。

  当今,汽车工业的变革,总体上讲是以电能代替石油或天然气的能源变革。但实际上,在技术层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进入电的世界,电动化的技术变革还有两大影响。一个是车辆控制系统的变革。汽车带给老百姓的便利不言而喻。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车祸,一辆车发生车祸的反应时间大概是600毫秒,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对传统车来说,机械响应时间是200毫秒,调整很困难;但对电动车来说,响应时间可以做到20毫秒,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因为60%的车祸都是偏离了航向,造成了死亡。电动车将车辆的反应时间从200毫秒提升到了20毫秒,相当于有了30次的调整机会,这为避免事故发生,赢得了更多时间。另一个是驱动系统的变革。传统车是一个发动机带四个轮子,但不可能每个轮子都装发动机。而电动车就不一样,它是一个分布式的,可以让每个轮子都装上发动机。电动车的这种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解决能源、环保等问题,还将让驾驶变得更安全、更智能。

  在变革过程中,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是真正的大仗、真正的大变革。传统车是机械车,就像算盘。算盘永远打不出互联网,机械车也产生不了真正的智能车。一旦将机械变成电动,相当于把算盘改成计算器,智能的东西才能真正实现。对汽车来说,将完全进入一个智能时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就像手机,在功能机时代,它只是一个打电话的工具;但到智能手机时代,打电话只占2%时间,98%都是做其他的事情。十多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在手机上按几下,出租车、网约车到了身边;再按几下,我们的存款汇出去了,我们的快餐、商品到了身边。

  这是智能手机带来的改变,其实汽车也一样,汽车是“长了腿的智能手机”。手机最多只有十三个传感器,汽车有三、四百个传感器;汽车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将比手机大很多。汽车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手机能做的,智能车都能做;手机不能做的,智能车也能做。同时,智能车还能促进手机应用场景的拓展。比如我们最近推出的手机nfc车钥匙,即使没电了也依然可以打开车门、启动车辆。未来,智能车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创造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且还为城市增加上亿个移动的感知终端,成为城市移动的“神经末梢”。

  去年,比亚迪推出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开放汽车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兼容手机生态300多万个应用,第—次实现汽车业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发者可以结合汽车的众多场景,在平台上尽情创新,开发更多程序,让汽车互联互通。比如将车的方向盘解耦,汽车就变成超级的游戏机;将车配备数十个音响系统,汽车就变成一个录音棚,超级的移动ktv。智能车成为一个多元空间,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这场电动车变革中,智能化所产生的新业态、新改变,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驱动交通装备制造业,除了发展智能电动车,还要构建立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我们认为,以公共交通为切入口,推动公交、出租和网约车等全面电动化,是2.0时代;现在再加上云轨、云巴,构建“电动化、立体化和智能化”的绿色大交通体系,是3.0时代,即“用电动车治污,用云轨、云巴治堵”。云轨、云巴是比亚迪电动车产业链的延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轨道交通技术和产业空白,实现了大、中、小运量协同发展。就像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地铁是“主动脉”,云轨是“主干、支干”,云巴是“毛细血管”。

  当下,比亚迪正积极推动轨道交通数字化、智慧化建设,致力于为各类轨道制式提供智能解决方案。比如,璧山区云巴项目,作为西南地区第—个中小运量轨道交通项目,将为重庆打造继单轨名片之后、又一张城市交通名片。云巴具有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特点,实现了至高等级无人驾驶,只需要较少的运营人员,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减轻城市运营轨道交通带来的财政负担。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智能化为交通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比亚迪将通过电动化、立体化和智能化的绿色大交通解决方案,努力为重庆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转自:hc360慧聪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