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姜涛
姜涛,52岁,是航天江南所属航天天马材料成型部特级技师。改革开放40年来,他传承老三线艰苦奋斗精神,潜心专研焊接技术,先后参与“长征”系列火箭焊接等众多国家级工程,荣获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姜涛怀着饱满的热情参加了2018-2021年全国两会,以自己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和对工作的认识,提交关于传承与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三线精神以及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扶持的宝贵建议。
共和国三次盛大阅兵、航天发射“一箭20星”、国家多个重大型号装备研制……在姜涛从业的34年中,一个又一个大型焊接项目与成就写进他的“荣誉册”。如今,已52岁的他仍以一颗不变的“匠心”,为国家航天事业鞠躬尽瘁。
一颗“匠心”34年坚守
一套厚厚的棉质工作服,一双老式大头皮鞋,一个几乎只能露出眼睛的大面罩,以及一把不离手的焊枪,成为姜涛在工作时的“标配”。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这套“装备”足足陪了姜涛34年。那是奋斗的34年,也是坚守的34年。
1972年,姜涛刚满3岁,便跟随父亲从黑龙江来到遵义支援三线建设,耳濡目染父亲和无数老一辈“三线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历程,“老三线”精神自此扎根在姜涛心灵深处。“老一辈‘三线人’对待工作的认真劲,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同时也让我明白,只有学好技术、练好技术,才能成为一个好工人。”姜师傅说道。
1987年,17岁的姜涛进入航天军工企业,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原本只有初中文凭的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国防工业最美工人”。
初进工厂时,姜涛的师傅只带了他不到两个月便回到上海,为让自己的手握焊接达到一定的稳定性,他将双手绑上沙袋,每天做6个小时的焊接钢板训练,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7个月的苦练,他取得了常人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
在姜涛看来,不论任何工作、任何职业,只要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做好自己该做的,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修行,自然会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不断试错 34年“变中求新”
在团队中,姜涛主要从事航天产品焊接工作,需要将几十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成大部件。三十多年来,姜涛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克服了数以百计的焊接难题。其中,铝合金焊接属于特种工艺,由于铝合金导热快、易氧化、熔点低,焊接过程容易产生焊接裂纹,这也成为铝合金焊接的主要难点。目前在国内能够承接铝合金焊接的企业非常少,而姜涛和他的班组主攻的就是铝合金焊接。“铝合金焊接熔池没有明显颜色变化,很容易被烧穿,我们会用手一点点去感受,去控制温度,通过不断试验、训练,最终达到成功。”姜师傅如是说道。
在某型号产品焊接中,有一块10米长的大型结构件,用常规方法焊接,会造成大于0.1毫米的误差,不但延误交付进度,还浪费材料。考虑到结构件较大,焊接时易产生变形,姜涛根据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焊接顺序和工艺参数,提出了对称焊接后再用火焰矫正的方法,结构件一次交验合格率就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95%。
在焊接某型号发射箱的任务中,由于发射箱口径只有200毫米,人钻不进去,但又要保证内部平滑,3米长的箱体,从一端到另一端误差不大于1毫米。铝合金材质极易变形,而且在颜色上不会变化,看不出是否变形,温度超过300度就很容易自己塌下来,很难控制。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姜涛通过自制内撑工装和抱箍工装,保证箱体内外部的变形量,同时在焊接时精准控制热输入,有效控制变形量,从而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2015年9月,长征六号点火升空,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的记录。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和他的团队。
“成功总是从千百次失败中得来,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乐趣。”说起工作“诀窍”,姜涛笑着说。随着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在不断地涌现,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充实自己,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传帮带”授技艺 “匠心”修行永不懈怠
从航天发射一箭20星到国家多个重大型号装备研制……姜涛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攻破了国内技术难关,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彰显着姜涛作为“大国工匠”的真正实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更是在2013年以焊工姜涛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姜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从学徒到大师,这一程,姜涛一步一个脚印,走了26年,且并未止步。姜涛的同事曾建议他应该脱产,不需要在车间生产一线继续工作,但是姜涛却回答道:“我不能脱离我的根本,我就是工人,我干的这些不管荣誉再高,我还是一个工人。”
一直以来,姜涛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将自己在手工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及控制等方面掌握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在姜涛的指导下,徒弟们大多都已“挑大梁”,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还有不少徒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劳模”“贵州省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
此外,姜涛还总结从业经验,编写《手工电弧焊培训教材》,供航天科工系统所有工人学习。改革开放40年来,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焊接事业中交出了许多优秀答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姜涛的人生箴言。一步一个脚印,一走就是30余年,姜涛一路攻坚克难,在焊接事业中作出不菲的成绩。而姜涛所在的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公司也从刚进厂时一年1000多万的产值,快速发展到2020年年产值已经突破10亿元的规模。企业员工们也都从原来的山沟,搬到市区安家。生产设备技术也从传统手工电弧焊,到智能焊接,品种更加丰富。“下一步,公司准备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焊接方向发展,我也将继续尽心竭力,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将公司建成国内一流的航天地面设备总体科研生产单位。”在姜涛眼里,航天事业未来可期。
爱岗敬岗 心系一线工人人才发展建设
“既然选择做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只有不断地突破自我,把工作推向极致,才有可能成为独具匠心的工匠。”姜涛时常勉励他的徒弟及工友们,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沉下心来打磨自己的技术,从眼前的一个小目标做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
“干我们这种技术活的,很多人都不愿将手艺外传,姜师傅担心的却是自己的技术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公司里,姜涛已先后带出好几批徒弟,在他的指导下,徒弟们大多都已成为技师、高级技师。跟了他13年的徒弟张锦鹏谈到师傅时这样说:“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对待徒弟们特别严格,但也毫无保留。师傅常说他只想当个好工人,但在我们眼里,他是真正的大师。”
2018年3月,姜涛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除了兴奋和激动,他感到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期盼。从一线工人到全国人大代表,这对姜涛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我希望国家能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以及薪酬待遇,给予一线工人更多的关注、保障及尊重,提升工人自豪感,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参加全国两会前,姜涛也悉心准备了两条建议。一是希望国家加快技能人才建设、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从而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技能工作;二是希望国家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扶持,建设校企结合模式,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使之快速成长。
去年5月,姜涛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为了一线技术工人人才建设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将目光聚焦到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扶持的问题上。“现在一个刚入职的青年技工,通过岗位锻炼、职称评定等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需要10余年的时间,成长的通道并不是很畅通。”他建议道:“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加大政府对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要求企业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采取税收补贴、加大专项支持补助力度等形式,推进装备制造业技能人员的在职培养,创新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姜涛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终有会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天,但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新一代的技能大师。这份豁达的心胸以及对事业的热忱,不愧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