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
“国民经济四大指标取得超预期成就、制造业比重提升、外贸数据整体远超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预期效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近日,多位专家在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热点议题进行探讨。
制造业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充满困难和挑战,就世界范围来讲,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疫情蔓延,病毒变异。就国内来讲,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周期性问题加上疫情散发和自然灾害突发等挑战。
“但在这种状况下,国民经济四大指标仍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就。”姚景源表示。
第一,经济增长率名列前茅。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姚景源指出,去年两会确定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6%,而中国实现了8.1%的增长率,这表明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增长。
第二,就业超过预期。姚景源指出,去年年初预计的目标是新增就业1100万人,实际全年实现了1269万人,超过了预期目标。
第三,物价低位、平稳。他表示,当前世界处在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其中美国通胀率达到40年来最高点。去年年初中国设定目标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3%,而全年仅达到0.9%。
第四,国际收支成绩远超预料。他指出,去年全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9万亿元,折合6.05万亿美元,排世界第一,达到6万亿美元的高台是历史最高点。此外,外贸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应当说市场主体的活跃,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全,以及在外贸方面的诸多政策为进出口贸易保持这样好的成绩作出了贡献。”姚景源表示。
“去年整个工业发展的状况令人满意。更重要的一个就是制造业在整个经济的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27%。大家知道,过去十几年,制造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所以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定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这一年来,我国不但稳住了制造业的比重,而且制造业的比重提升了1.1个百分点,这是去年非常重要的成就。”姚景源说。
姚景源表示,尽管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但是这一年我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就,主要指标都超预期完成,说明中国经济还充满了内生的动力和活力。
稳外贸政策效果远超预期
面对内外严峻复杂形势,2021年中国外贸表现强劲,首次突破了6万亿美元关口。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外贸数据是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大亮点,且整体远超预期。
“这种表现既得益于中国一系列的稳外贸政策,也得益于中国自身采取的严格防疫措施为经济复苏营造了良好环境,使中国在全球发挥了作为制造业中心国家的作用和能力。”张建平分析指出。
张建平表示,外贸数据创新高的同时,结构也呈现明显优化的趋势。如中国加强了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推动一般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此外,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占整体的比重已提升至近50%等。
展望2022年中国外贸形势,张建平强调,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方面,张建平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对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还将带来持续的影响。目前,国际机构预计,今年全球经济整体的增长将低于去年。这意味着全球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最近这几个月外贸的增速已开始逐渐下降。此外,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国际海运费的高企,再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的因素,也让2022年外贸运行面临不小压力。
机遇方面,张建平表示,今年年初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正式生效,这个全球超大规模的一体化市场,势必会带来庞大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会对中国的贸易稳增长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他强调,东盟和中国都是RCEP的两大核心市场,得益于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盟的系统性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 “升级版”,东盟有望继续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而且未来中国和东盟要打造 “钻石十年”,意味着双边贸易额会朝着7000亿美元至8000亿美元的规模前进。
此外,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发力也将为2022年稳外贸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最后,张建平还鼓励企业用好自由贸易协定,建议自贸试验区优化外贸企业的营商环境、努力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好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帮助外贸企业有效开展跨国经营。同时,将 “双循环”与外贸的新业态有机结合,使外贸新的竞争优势能得到有效提升。
财政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中央制定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前瞻性,是务实的高产出、低投入政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认为。
白景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成本低、风险低、效果好,体现在强度适度、精准发力和改革相结合三个方面。
“财政政策保增长、稳增长,但不搞大水漫灌,保持适度强度,避免过高的成本和风险。2021年,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上年有所下调,赤字规模安排3.57万亿元,比上年少了1900亿元;专项债3.65万亿元,比上年少了1000亿元。”白景明说。
“从经济数据来看,财政政策起到了精准发力的作用。减税降费加上扩张支出,这是我们财政政策的特点。高强度的减税降费和高强度的扩张支出,两者结合。”白景明说,这在全球来说是个典型,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做到两方面都这么强。
“通过制度变革,以改革保障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效率的实现。”白景明说,比如财政资金直达,如果不通过制度改革把资金及时注入基层,资金数量再多,机制不畅、时间滞后,也起不到效果。
与此同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减少政府的一般性支出,把资金腾出来,用到民生、逆周期调节上,使财政政策及时有效、低成本地落实。财政政策实现预期目标,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对于刚刚开始的2022年,白景明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继续提高效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投资项目,同时在保障民生上精准发力。投资支出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投资短板、用于乘数效应和边际效应高的项目上。(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