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品牌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品牌管理科学规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一流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取得明显实效,人民群众对中国品牌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到 2035 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品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形成一批质量卓越、 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 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品牌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日,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 2035 年,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
多措并举打造品牌
意见要求打造提升农业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 重要农产品保护区、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打造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精品区域公用品牌。 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发展, 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壮大升级工业品牌。 引导装备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 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型,在轨道交通、电力、船舶及海洋工程、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装备领域, 培育一批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强、 质量管理优秀的系统集成方案领军品牌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杆品牌。
做强做精服务业品牌。 推动金融、物流、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 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品牌。 面向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围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培育优质数字化品牌。
加强品牌保护是夯实品牌建设基础的有效措施。 意见要求统筹推进商标、字号、专利、著作权等保护工作,加强驰名商标保护,严厉打击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支持企业加强商标品牌保护,完善商标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商标数据国际交换与应用,推动商标品牌保护、纠纷处置的跨国协作。
此外, 意见还强调引导品牌国际化。 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鼓励品牌企业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 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
推进国潮品牌建设
近日, 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 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支持国潮品牌创新发展。 挖掘中国文化、中国记忆、 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创新消费场景,推进国潮品牌建设。依托跨境电商扩大品牌出海,开拓多元化市场。
方案指出,到 2025 年,消费品工业领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品、名品、精品,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生态持续优化等三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
事实上, 在推进工业品牌建设方面,相关部门已加强了部署。今年 4 月,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 2022 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要求,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要贯彻落实《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制造、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引导企业在制造业数字化、 智能化和绿色化趋势下,推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 同时,该通知还提出,要结合中国工业品牌之旅、 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行业优质品牌培育等活动, 宣传推广“中国制造”品牌,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
提出精品培育计划
不仅是工业品牌建设在加速, 农业品牌也在同步推进。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022-2025年)》 提出打造精品区域公用品牌, 建立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
相关统计显示, 目前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的农业品牌中,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约300 个,企业品牌约 5000 个,产品品牌约 6500 个;2021 年“五常大米”等品牌溢价超过 100%……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打造农业品牌,增加品牌效益、 增加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 报告提出,在各地加紧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中, 还存在品牌辨识度低、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冒牌套牌等问题,需要多方进一步规范农业品牌建设,保护农业品牌,做强农业品牌。
专家表示, 农业品牌的规范有序发展, 涉及品牌模式与建设标准。以农业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例,从目前各地已经发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来看, 品牌建设模式呈现多样化。 比较常见的建设模式为“产地+品类”,如省级的有“吉林鲜食玉米”、广东市级的“茂名荔枝”、 江苏县级的“泗阳籼米”等。 同时,也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多品类品牌体系,如甘肃省级的“甘味”、重庆市的“巴味渝珍”、河北市级的“承德山水”、浙江市级的“丽水山耕”、内蒙古市级的“赤诚峰味”等,涵盖了多个农产品、覆盖多个产业, 有聚合抱团发展之势。
值得关注的是, 伴随着农业品牌数量的快速增长和部分品牌价值的攀升, 再加上一些地方保护意识不强、 措施不足、 力度不够,导致冒牌、套牌等问题较为突出, 给品牌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主体打造品牌缺乏系统规划,更多注重创品牌、打品牌,在护品牌上认识不深,不及时注册商标, 不重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难以保持持续旺盛的品牌生命力。
业内人士表示, 在农业品牌打造过程中, 品牌标识显著性是影响获准商标注册的关键。 实践中, 一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识或因显著性弱、 遭遇在先权利障碍等未能获准注册, 或只能在较少的类别上获得保护。
专家建议, 应及时将农业品牌注册为商标,形成商标权利,为下一步品牌受权许可、 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否则,没有权利基础,就不存在许可的问题。 因此,对于打造农业品牌而言, 也应及时申请注册商标。(依琰)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