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信心亟待提升 中国品牌声誉传播更需加力


来源:消费日报   作者:杨超    时间:2017-03-2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也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快速转变,消费升级已然到来。然而,近年来我们看到,从对日本智能马桶的抢购,再到如今各式各样的海淘,无不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情有独钟。对原装进口就信任,对国货消费信心的信心不足,使得我国国产商品在市场上处在尴尬的被动状态。


  日前,针对国货信心不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小组讨论时强调:“应该完善产品质量的信息传播环境,来提振国产产品消费信心。”


  偏见仍存在国货并不差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国人基于“便宜没好货”的固有思维,仍对国货存在价低质次的偏见。现在我国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在一些领域,的确存在好的产品还没有好到也没有便宜到大家都愿意掏钱买的程度的情况,而另一方面,有许多已经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高的产品却得不到消费者认可,没有市场。


  出于对高品质的需求,当我们选购一款商品的时候,我们在潜在的消费心理上就认为“原装进口”就比国产好,这种“原装进口”情节其实已经过时了,如今这种进口情节甚至对消费者产生了一种误导。


  举个例子,一个IH电饭煲,便宜的国产电饭煲仅需300多元,贵点的进口电饭煲却高达3万多元,出于对国货的信心不足,有的消费者宁肯多花钱去选择进口商品,难道是我们国货不好吗?其实不然。日前,一组对中日韩电饭煲产品性能测评的试验显示我们国货并不差,而且物美价廉,性价比更高。在实验中,记者准备了中、日、韩三个国家的6款不同价位IH电饭煲,记者采用同样的大米和同样的水,分别按各自的产品说明书来煮饭,并对做好的米饭以及电饭煲进行了产品性能的测评。


  测评结果显示,在产品口感上,国货获得更多国人认同,通过对米饭的口感盲选,3万元的日本电饭煲获得了3位品尝者的投票,而1900多元的中国电饭煲得到了4位品尝者的投票;在淀粉糊化度测评上,结果显示,两款一两千元的中国电饭煲,淀粉糊化度指标一个是98.45%,一个是96.89%,均处于非常理想的状态,它们的表现超过了14000多元和5000多元的两款日本产品,同时已经非常接近3万多元的日本产品!


  面对这一测评结果,日本电饭煲资深专家宫口淳一表示,日本的电饭煲是针对日本的大米来开发的,是针对东北米那种短粒米开发的。中国的电饭煲是针对中国不同大米开发的。宫口先生说,日本电饭煲企业力求对单一米种的研究做到极致;但是中国的电饭煲却具有广泛适用性。对中国的大米来说,还是用中国的电饭煲,才能煮出相应的比较好吃的米饭。


  其实,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已经开始转型,越来越多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了我们的新产品中,我们的产品并不差,而正是缺乏了对国货的信心,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


  质量传播存短板


  我们国货并不差,但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对消费者认知进行着干扰,以及在质量传播方面对国货质量信息的传播不权威、不客观、不全面也使得我国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上仍然存在偏见,作为一家民营服装制造业企业的老板,对于质量传播环境不完善带来的国货不被认可的现状,邱光和感触颇深。


  邱光和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企业质量意识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国货的质量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锐变式的提升,但是仍有不少消费者存在习惯性的偏见。


  关于产品质量信息传播环境不完善,邱光和认为,首先是因为产品质量信息的发布来源过于分散。普通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认识,除了切身感受以外,主要认知是来自媒体宣传,而媒体发布的渠道也不统一,包括电视、网络、新媒体等等。


  媒体宣传的质量则主要来自工商、质检等监管部门发布的各类产品质量信息,邱光和表示,不同层级和不同地方的监管检测机构发布的产品质量信息又是不一致的,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检测结果不权威。“据统计,工商部门委托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全国有4000多家,这些检测机构的层次复杂,包括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委托的等等;而不少检测结果相互之间不承认,不仅是同级之间不承认,还有不少低层级的对上一级的检测不承认。”邱光和表示:“这就一方面削减了产品质量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森马现在全国33个省份和地区大概有8000多家门店,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传播应该让“质量优等生”脱颖而出


  我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品牌,一些中国国产品牌也渐渐地成为世界品牌。但是,如何促进中国的工业转型,如何让国货抬头,改变消费者在观念上的偏见,如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中国品牌保驾护航,如何不断完善质量传播环境构建质量传播绿色生态,让“质量优等生”脱颖而出,这应该是质量传播更需要加力的地方,也正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如今,在质量传播领域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媒体正在不懈的努力与完善,例如表现优异的每日质量报道网,作为国内首家专注质量传播的垂直媒体,正勇于担当起这份社会责任,扛起质量传播的大旗。


  每日质量报道作为《中国质量报告》官方网站,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中国品牌保驾护航为使命,从聚焦中国制造促进消费升级的主线出发,依托网站开设了质量热点、质量时评、行业报道、质量信息、消费指南、法律政策等特色栏目,为广大消费者、企业提供最权威最有价值的行业新闻资讯。


  每日质量报道作为质量领域第一垂直媒体,对质量传播环境的完善不断进行着探索,在促进国货消费信心上,每日质量报道坚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打击质量谣言,打击低质低价,抑制市场恶意竞争,构建中国知名品牌。


  在质量传播的完善中,为了加大对质量传播的效率,每日质量报道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百家号、头条号、一点号、搜狐、知乎、天涯等知名媒体公众平台,扩大了媒体影响力,也加大了对质量传播的覆盖面。与此同时,每日质量报道加强了与相关媒体的合作,通过与洞察网的合作,借助洞察网优质评论的优势,在质量领域通过报道“惩恶扬善”;与正言网加强合作,坚持打击质量谣言;与网信舆情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与地方门户千城联播合作,加强对质量资讯的全网宣传。


  在质量传播社群建设上,每日质量报道构建了中国制造企业联盟、中国制造自媒体联盟、中国制造消费者联盟。通过中国制造企业联盟,对中国优秀制造业加大宣传力度,以专访、调研等方式,扩大国产品牌及国产产品的影响力,加强企业间的文化交流、技术沟通,让企业在交流中成长,在传播中强大。通过中国制造自媒体联盟,可以融合各行业领域自媒体优势,协同优质自媒体资源,让质量报道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更全面。通过中国制造消费者联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服务,更快的将消费者建议提供给企业,让消费者拥有更舒适的消费体验。


  每日质量报道在质量传播上正形成自己的特色,依托每日质量报道网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平台,通过整合信息发布渠道,向消费者发布有关产品质量的所有信息,更加注重平台的交互性,从而降低了消费者从官方渠道获取产品质量信息的难度。通过对质监部门发布的质检信息的整合,加强对品牌以及产品的关注,在横向上,体现出行业内国内外同类品牌和同类产品之间的抽检结果,以及质量的对比情况;在纵向上,体现单一品牌和产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质量表现和变化。通过透明、公开、公正的产品信息传播环境,为消费者培养理性客观的消费观念。


  传播让“质量优等生”脱颖而出,凸显出在这场国货翻身战中传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希望通过质量传播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媒体的不懈努力,打造出更好品质、更好服务、更好价格的国产产品服务,以此打动人、吸引人并占领市场,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杨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国货逆袭!拿什么支撑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

    国货逆袭!拿什么支撑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

    洋火、洋面、洋伞……早在上个世纪初,洋货就是高端的代名词,国货给人的印象就是低劣。但如今,人们的这一印象正在改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国货才是“首选”和“优选”,国人的国货自信正在悄然生长。
    2017-09-04
  • 顶层设计多方发力 中国品牌强势崛起

    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品牌培育能力为重点,授人以渔。2012年起,工信部连续在工业行业实施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工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7-06-05
  • 吉利汽车:耐住寂寞的中国品牌之路

    在汽车产业逾百年的演变史中,不断变化的技术理念、智能化的技术导向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更人性化,更安全。归根结底,汽车是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工具。显然,吉利深谙此道。
    2017-06-13
  • 实现“三个转变”打造中国品牌

    实现“三个转变”打造中国品牌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资源。拥有国际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2017-07-27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