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山东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山东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0家,累计达到750家左右,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排头兵。
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排头兵
近年来,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经济发展时代主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含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方案》明确了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目标。
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5年,入库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万家以上;新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家,累计达到10000家左右;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0家,累计达到750家左右,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力争成为排头兵。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普遍达到3%以上,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项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超过7%,基本实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
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达到8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改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率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率达到80%以上。
形成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到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普遍达到80%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省重点产业链配套率达到8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省重点产业链配套率达到90%以上。
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0个、20个左右,累计达到400个、70个;新培育省级、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20家、20家左右,累计达到500家、50家。
八大工程确保目标达成
《方案》指出,山东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坚持梯度纵深培育、坚持突出产业特色、坚持双管齐下发力的基本原则,开展精准服务,实施八大工程,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第一,国家重点项目引领工程。指导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突破,争取更多列入国家支持范围,始终保持入围数量排在前列。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和资金,组织开展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补齐一批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一批上市发展和国际化拓展,持续提升重点“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承担国家支持任务的重点服务平台,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堵点纾困等,对重点“小巨人”企业开展“点对点”精准化服务;公共服务体系奖补资金支持的服务平台,围绕政策、培训、融资等10个服务方向,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普惠性全覆盖服务。各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网络,建立服务专栏,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
第二,育种扶苗工程。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全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每个市依托辖区大学至少建设一个有固定创业场地、有专门服务机构、有配套创业服务、有健全管理制度、有相应创业就业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创业实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动规划和布局基地周边产业,积极承接大学生创新成果和人才等要素,打造“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对创业投资企业、天使投资人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额,按规定抵扣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树立投早投小投智良好导向,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促进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成果转化,积极承办相关专题赛、赛道赛。提升各类基地、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服务能力。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体,建立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
第三,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对在建和未达到相关认定标准的研发机构,建档入库重点支持。鼓励市县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机构项目申报、奖励贴息等扶持政策。把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和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相结合,每半年推出一批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目录,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攻关。发挥教育、科技、工信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推广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专业领域平台等,分类构建公共技术、产业研发、工业设计等工业互联网供需资源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产业链协同工程。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高端提升和短板突破的目标方向,每季度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定向发布重点项目合作、关键技术攻关、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需目录。坚持大中小企业协调融合发展,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重点产业链,采取政府指导、平台承办、双向互动的形式,常态化组织产业链“链主”与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供需见面、路演推介、座谈沙龙等系列活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链发展。组织专题辅导活动,提供供应链融资、集采、咨询等综合服务。
第五,数字化转型工程。用好“山东技改在线”“技改视频库”,每季度举办一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供需对接专场。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标准宣贯、现场诊断和供需对接。每年推广1000个以上应用场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行业领域,逐业梳理生产体系、业务流程、管理架构、经营模式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路径,分别提供精准对路的数字化服务商、平台和解决方案。每年为不少于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业务“上云”。深化“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活动,设立省数字专员联合办公机构,组织数字专员专题培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数字化转型需求专业服务。
第六,资本赋能工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主办行+专属信贷产品”服务,创新开发“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中长期项目贷”“信用应急贷”“专利创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发挥省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和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每年组织基金投资项目(企业)100个、200亿元以上,国内外产投资本合作项目10个、50亿元以上。优选不少于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库。重点组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新三板”。力争到2025年,新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80家左右。精选4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每年组织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
第七,双循环融入工程。组织专业服务商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个性化营销方案,开展“山东制造·网行天下”专精特新专项行动。采取线下采销洽谈、线上云展会等方式,按季度组织龙头企业采销对接活动,招引省内外企业来鲁采购。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会展活动。发挥山东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平台作用,推动产业合作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
第八,人才汇聚工程。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参加国家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每年分批分类举办专题培训班。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育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项目创新团队。鼓励市县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引进专项政策,“一企一策”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奖励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参加“泰山领军人才”“省重点产业链尖端技术人才”等申报。选择10家左右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定向、定单、联合培养。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