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瞄准百姓身边事、急难愁盼事发力改革,推出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的举措,交出了一张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
政策合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目前,“就业援助月”活动正在全国举行。在京津冀地区,面向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多个城市联合举办劳务协作系列活动,800多家企业提供2万多个优质岗位。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级巡视员 赵爱平:针对市场需求,开展高端家政、制造业、新职业、供暖供热等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2024年,国家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促就业活动,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 闻效仪:强调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之间协同发力,尤其是要强调就业政策与货币、金融、产业政策之间的协同发力,更好提高我们就业带动力,使我们更好能把就业优先战略能更好落实。
今年以来,国家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
为企业减少成本1309亿元;
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4亿元,惠及职工5605万人;
落实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向219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36亿元。
在江西金溪,政府引入多家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展开个性化免费培训。年轻人学习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大龄群体侧重育婴、家政服务等技能,部分优秀学员还会被推荐到相关企业。
先进制造业、银发经济等吸纳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点。2024年国家公布的19个新职业,超过一半和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
七成财政支出投民生 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今年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切实增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翻开2024年的国家账本,民生支出被放在优先位置,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预算安排超过了4万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增长10.6%,补齐区域短板。
兜牢底线的同时,社保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步推进,扩大病残津贴适用范围,统一领取条件和待遇标准;
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大到全国,成为基本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
面向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人才培养配套机制日趋完善。
纵波是一名外卖员,2024年,他和近千万人一起享受到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骑士驿站方便跑单时休息喝水,骑士餐解决了吃饭难、吃饭贵的问题。他还搬进了面向新就业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上海市普陀区外卖员 纵波:里面配套设施都是齐全的,冰箱、空调、洗衣机这些都是有的,我感觉到了国家对我们的新就业群体越来越关心和关爱。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社保卡持卡人数13.86亿人,覆盖98.3%的人群,电子社保卡申领数超过10亿张。
2024年,国家持续完善“一卡通”服务体系。广东省细化社保卡的应用范围,从社会保障、就医购药逐步扩展到政务服务、惠民惠农补贴发放、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领域,并可在多场景下作为身份凭证应用。
川渝地区开通23项“一卡通”服务,京津冀三地6.4万家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结”,25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等。
硬改造软服务让社区更宜居
社区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最小单元。今年,国家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水平,让社区更宜居,持续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这几天,上海徐汇区枫林街道龙山新村,居民们正忙着搬家。3幢房龄50年的老楼在原址改扩建。原来不成套的房子,现在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居民 成敬义:不用再跟邻居合用,方便生活。脱排油烟机、煤气灶什么都是装修好交付的。政府出资为我们老百姓做的一件好事,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
2024年,像龙山新村这样通过改造焕然一新的小区,全国新开工了5.6万个,更新改造小区内各类老化管线超过5万公里,加装电梯2.5万余部,增设停车位超过50万个。
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56个城市试点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全国试点建设106个完整社区。
在试点社区河南洛阳行署路社区,记者看到,这里专门辟出700平方米的社区体育公园,方便居民运动健身;托育中心配备儿童剧场、绘本大厅;在邻里食堂,老人们花8块钱就能吃上一荤两素的可口饭菜。
不仅提供基础服务,行署路社区还整合菜市场、食堂、药店、理发店等商家,打造了便民服务一条街,通过“志愿积分兑换+惠民价”的方式,让居民享受到优质低价的服务。
目前,全国已建设4321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近1.07亿人,未来,国家将支持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便民商业中心,加强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让便民生活圈更好发挥民生保障作用。
托举“一老一小” 回应民生关切
“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2024年,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年轻父母的育儿难题,国家加快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回应民生关切。
隆冬时节,湖北咸宁潘家湾镇四邑村的养老驿站里却是暖意融融。幸福食堂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还会根据老人们的喜好和口味进行调整菜单。
和幸福食堂一廊相隔的村卫生室,全科医生在这里坐诊,中西医服务一应俱全,还为60岁以上老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
湖北咸宁潘家湾镇四邑村村医 邓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个季度都会对他们实施随访,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2024年,国家发布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26条举措。随着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在全国深入实施,386个城市新建2254个养老服务设施。各地加快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创新拓展一批高质量产品,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天津市民 徐士溎:添那么多体育器材,方便老年人活动,又安全又好。健身步道你走完之后,步数给你计出来。
不仅是老人,聚焦年轻父母的育儿难题,今年,国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在江西萍乡,这家新开设的托育服务中心迎来了120多名婴幼儿,孩子们不仅能得到育婴师的专业照护,还有儿科医生随时问诊。
江西萍乡市市民 张达伟:家的旁边有这样一个托育机构,对我们双职工来说,很放心。
改革向前 书写温暖民生答卷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密集推出,更多的百姓期待正在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深入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和随迁家属能更便捷地落户城镇,享受更多均等化服务。
让孩子们享有更优质均衡的教育,国家持续增加教育支出,改善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让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有序流动。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全国推开,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寻医问诊。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围,91种新增药品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切实减轻百姓负担。
以改革为发力点和突破口,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台央视记者 常江 闫素 张芊芊 周洪 河南台)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