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温饱”到“求环保”治霾倒逼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赵静    时间:2017-04-14





  雾霾治理已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特别是饱受“霾伏”的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治理,成为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的议题之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求温饱’,变成今天的‘求环保’。”在论坛上,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温枢刚表示,来自能源、环保企业的企业家和环境治理领域的专家,纷纷为治霾开出药方。


  治霾要多少年


  我国京津冀地区雾霾频发,其中河北省又首当其冲。去年,中央环保督察启动,试点首站定在河北省。去年年中,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罕见”地出席河北省环境保护大会。今年年初,环保部开展2017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陈吉宁再次带队督查河北省。


  河北以及京津的雾霾多长时间能治好?


  “大气治理既要打好攻坚战,也需树立起打好持久战,久久为功的决心。”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西方国家治理大气污染平均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由于有体制、制度优势,这个时间会大大缩短。我个人认为,10年会有明显改变,15-20年应该可以达到优良的标准。”


  “需要花多少年来清洁我们的空气?如果只看源头,切掉所有的污染,可能需要10年到40年、50年。如果用新科学的方法,可能花5-10年就差不多了。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何志平说。


  治霾并不是弃煤不用


  “雾霾要通过能源结构调整来治理。要在源头治理。”何志平说,“源头治理不是简单地说我们就不用煤了,我们还是要用煤,但是我们要安全地、干净地、负责任地用煤。”


  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表示,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以煤为主,简单、粗放、低效。虽然政府、能源专家、能源企业都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也没有解决好。所以说,小修小补已经行不通,只有从结构、方式、机制上彻底转变,建立现代能源体系,才能从源头上治理雾霾。


  “国家已经制定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华电也制定了一个小目标。”温枢刚透露,“十三五”时期中国华电的单位电能排放要较“十二五”期间降低20%。


  事实上,不仅是煤炭消费,铝工业同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俄罗斯铝业协会副主席奥列格·杰里帕斯卡说,仅电解铝一个行业,就会积累7.5亿吨赤泥(危险废物)、4亿吨粉煤灰,而且这个数字还每年都在增加。


  治霾倒逼能源结构加速调整


  “治霾还是要在源头进行减排,使用清洁能源。”何志平说。


  温枢刚认为,应进一步加强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特别是煤电的高效利用。应明确各种能源的战略地位,并优先解决散煤问题。应加大对水电、天然气发电、热电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高、优化一次能源的比例。还要进一步优化调度管理方式,尽量减少弃风、弃水、弃光。


  “让更清洁的能源多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我们的蓝天才会更蓝。”温枢刚说。


  在王玉锁看来,建设现代能源体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可再生能源优先,形成清洁低效的能源结构。二是建立分布式为主、集中为辅,相互协同的用能方式,提升能源的配置效率。在用户侧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实现单点能效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电厂、站网融合等技术,打破不同主体用能设施的界限,同步释放能源与高效能源的价格,构建能源互联网,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产、输、配等跨区域的能源优化。三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主导、供需互动的用能机制,智慧节能,降低全社会的用能成本。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大山则提出,应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利用市场的力量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雾霾治理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他建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尽快推出税收贴息等政策,成立国家级绿色产业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规模。


  种种迹象和数据都在表明,只有让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主流,人们才能再次拥有天蓝水清的自然环境。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