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建立五周年,记者于8日至1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感受到双方贸易日益升温的热度,来自中国和中东欧16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认为,受益于“16+1”合作机制,双方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加深,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浙江成为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市场首选之地
国际琥珀协会主席马尔尤士·格雷维斯基带着自创的珠宝品牌AMBERMODA来到了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上展出,其中有多款价值不菲的高端蜜蜡饰品。他说,浙江消费者消费水平较高,鉴赏眼光也不俗,参展的蜜蜡和琥珀饰品较往年更加高端。在会展中心的波兰展区,各式精美的蜜蜡、琥珀饰品虽然价格不便宜,每件开价上千甚至高达万元,但丝毫不影响市民的购买热情,十几个柜台前全都挤满了人。
6月8日至1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上,来自中东欧16个国家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00家企业带着特色产品来到了宁波。来自捷克的汽车,波兰、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宝石蜜蜡、巧克力和酒水饮料也广受欢迎。
受益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质检合作和贸易便利化,中东欧进口产品拓展到了新鲜农产品类。最热闹的新鲜果蔬展位上,来自波兰的红黄双色苹果颜色鲜艳欲滴、个头饱满十分诱人。进口商宁波帝加唯达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荣说,中东欧国家的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奶制品质量过硬,价格便宜20%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倡议是连接匈牙利和中国的纽带,匈牙利和中国的经贸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顺畅。”来自匈牙利的矿泉水生产商赖格奇·拉兹洛(RegocziLaszlo)是第二次参加中东欧博览会,他告诉记者,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力,中东欧商品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迅速打开知名度的平台。
随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升温,像赖格奇·拉兹洛这样的中东欧商人争相涌入中国宁波。本次“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展览面积较去年增长50%,展品数量和品种较去年增长80%,展位“供不应求”。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傅自应表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机制逐步完善,经贸合作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有效提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丰富了中欧关系内涵。
统计显示,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012年的521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587亿美元,增长13%,占同期中国同欧洲进出口贸易的比重由7.1%升至9.8%。中东欧有竞争力、有特色的肉制品、乳制品、葡萄酒、水果、机床等产品已进入中国市场,双方贸易平衡状况明显改善,贸易结构更趋优化。
中国企业赴中东欧国家投资兴业的热情不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超过80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在匈牙利投资的经贸合作区和商贸物流园,以及在捷克、波兰等国收购的制造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而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涵盖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化工、金融、环保等多个领域。
中国企业在有关国家承建的电站、高速公路、防洪工程等项目稳步实施。匈塞铁路和中欧陆海快线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比雷埃夫斯港至布达佩斯海陆联运正式开通。2016年统一品牌的中欧班列数量不断增加,中国至匈牙利、捷克、波兰、爱沙尼亚等中东欧国家直达客货运航班陆续开通,中东欧地区在亚欧互联互通中的枢纽作用逐步提升。
质检合作通关便利化构建长效合作平台
为更好的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互联互通,近年来我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不少“一带一路”国家产品到达我国市场的通关时间大大缩短。
为进一步优化中东欧16国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模式,“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8日在浙江宁波正式授牌,这是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复的全国首个针对“一带一路”战略成立的国检试验区。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李元平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将在确保疫情疫病和质量安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政策上沟通、技术上联通,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优进优出”,密切经贸往来。
中国海关总署研究室主任李魁文表示,近年来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如全面深化海关改革,进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大通关建设;加强海关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优化中国海关的监管服务,畅通国际物流,例如支持中欧班列沿线海关联络和合作机制等。
“我相信匈牙利同中国的可持续强劲合作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匈牙利国家税务与海关署副国务秘书、海关局局长塔马斯·莫尔纳(TamásMOLNáR)说,匈牙利政府的“向东看”战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很好地对接。匈牙利海关机构已经准备好在双边和多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合作机遇。(记者屈凌燕、方问禹、朱涵)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