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供需失衡导致倒奶 奶牛养殖业谋自救解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2-12





  往年春节过后,乳制品企业会迎来奶源小高峰。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交通阻断,乳制品销售下降,部分中小牧场出现被迫倒奶,喷粉企业门口排起长队,乳制品企业顶着资金压力按合同收奶……奶源供给从短缺变成了过剩。

  业内预计,奶价下调的可能性将在未来增大。面对这种境况,整个奶业正在多方寻求自救办法:乳企按合同收奶,加工成常温乳制品;部分省份出台扶持奶农的金融政策等,上下游共同努力,以期渡过难关。

  13省份出现倒奶现象

  “疫情对奶牛养殖行业影响挺大,一些下游乳企停产,中小牧场的原奶运不出去,只能喷粉。”张超(化名)是山东一家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一周前,由于运输不畅、排队等待喷粉的时间过长,他的一车30吨原奶(生鲜乳)只能白白倒掉,按照3.5元/公斤的收奶价算,损失超过10万元。

  据张超回忆,自大年初三初四开始,部分地区封路,由于没有通行证,牧场运奶车辆出行受阻,“当时就盼着等乳企上班后能来牧场收奶。”然而随着疫情发展,部分中小乳企延期复工,大乳企虽在坚持按合同收奶,但由于疫情导致的终端产品销售下降,一时间无法消耗这么多原奶,只能让奶农到喷粉厂喷成大包粉后再收购。

  “据我了解,现在全国各地牧场都在喷粉。山东地区只有两家喷粉厂,往年喷粉两天就能完成,现在牧场都在排队,一等就是几天。鲜奶保质期本来就短,等排到了,一检验质量就不合格了,只能倒奶。”张超说,几天下来,他倒了三四次奶,损失超过100万元。

  而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岗位科学家反馈,以及湖北省奶协提供的数据,因封路导致运输受阻或加工厂停工拒收,湖北省从2020年1月22日开始也出现倒奶现象,截至2月3日,共倒奶700吨左右。

  据中国奶业协会对特殊时期奶业生产信息的监测,截至2月7日已有13个省份出现倒奶现象,半数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出现饲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厂开始喷粉,企业销售同比下降。以上情况已上报农业农村及时协调解决。

  不过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和乳业上游杂志《荷斯坦》主编豆明均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倒奶是部分地区中小牧场存在的现象,不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新京报记者联系到的天津、河北地区奶农尚未出现倒奶问题。

  供需秩序被打破

  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奶业的影响,2020年1月底到2月初,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对黑龙江、陕西、新疆、天津、山西、河北、辽宁、上海等地的20个综合试验站及国内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和乳企进行了调研。

  报告显示,因各大乳品企业和牧场均能遵守生鲜乳购销合同,目前生鲜乳收购基本正常,暂未发生奶量限拒收、奶价下调等问题。但小型牧场和自营奶吧一般没有和乳企签订购销合同,原奶又运不出去,因此在疫情期间受影响较大。

  李胜利认为,尽管小型牧场和自营奶吧牧场在全国奶业生产中的总量占比很小,但这些微弱变化反映出正常的市场秩序受到了影响。疫情引起的“封城”、封路、商超部分关闭等情况,导致终端乳制品售卖不理想,产品积压传导到奶源,造成大量生鲜乳喷粉处理。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几大乳企均开始喷粉,且有增加趋势。有企业反映,现有喷粉厂已无法解决富余生鲜乳,会导致一部分生鲜乳无法收购。而大量喷粉造成乳企成本大幅上涨,且资金占用压力巨大。

  这也引发了张超描述的奶农排队喷粉的一幕。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乳企在疫情期间产品销售也有困难,整体奶源需求在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喷粉企业太多,排队时间过长,很多牧场不愿冒风险,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将奶卖给个人。这些收奶人通过关系网将收来的奶送去喷粉销售,从中赚取差价。

  “奶农日子不太好过,乳企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光明乳业方面告诉新京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奶源成本占总成本的65%左右,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其他各项成本都在提高。

  新希望乳业也在近日回应投资者提问称,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疫情影响部分商超关闭,商超客户的购买时间、购买方式和购买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区、乡镇村的部分销售网点关闭,学校延期开学等,对部分常规渠道的短期动销一度带来影响。

  豆明还了解到,即便喷粉后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没有足够的包装来储存奶粉。“如果消费端不解套,生产端也没有办法。目前来看,终端需求还没有缓解迹象。”

  奶价下行迹象初现

  “如果现有情况再持续一个月,预计就有牧场开始卖牛、杀牛了。”张超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在山东的牧场已经营了六七年,目前奶牛存栏数量为600头,泌乳奶牛不到300头,日均产奶量为10吨左右。如将饲料、水费、电费、人工等成本加在一起,每公斤牛奶的成本在2.6元左右,“低于这个价格卖奶就是赔钱。”

  他向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8吨奶出1吨粉计算,喷粉后的奶价约合2.2元/公斤-2.5元/公斤,低于其2.6元/公斤的成本价,更低于3.8元/公斤的收购价。如果卖给个人则价格更低,约合1.5元/公斤左右。但养殖成本并没有压缩空间,“奶牛吃得不好,产奶量就会下降,且是不可恢复性的。”

  在河北张家口奶农老刘看来,此次疫情给奶业上游带来的影响超过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和2014年的奶价下行。“2020年原本是个好年头,像河北奶价已经涨到了4.3元/公斤,疫情来得太突然,谁也没想到。”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1月-11月,全国生鲜乳产量同比增长5.7%,奶牛养殖效益普遍在3000元/头-5000元/头,生鲜乳价格维持在3.8元/公斤以上,已达到201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疫情导致的乳品销量减少,原奶供应在短短一个月内就从不足变成过剩。” 豆明表示,原奶价格通常是一个月一议,现在有下行迹象,下降多少还无法预测。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月份各乳企能按合同价执行,2月份奶价尚未确定。在乳制品市场消费制约因素和疫情影响下,今后奶价存在下调的可能性非常大。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调查发现,2020年1月30日,济南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为4元/公斤-4.2元/公斤,但已有两家乳企在降低收奶价,其中一家乳企降价0.1元/公斤,另一家乳企则在一周内连降2次,降幅分别为0.1元/公斤、0.3元/公斤。此外,河北保定某牧场也被口头通知生鲜乳可能会被降价,但暂未执行。

  不过李胜利提醒,根据最近一次国际拍卖价,新西兰大包粉已降到3040美元/吨(约合人民币2.12万元/吨),降幅达6%。以此计算,国内喷粉价每吨要高出近1万元,依然没有竞争力,此次喷粉对进口大包粉的取代作用有限。

  上下游自救共渡难关

  结合这次疫情影响,豆明认为,一些牧场也应该反思。2019年受奶价上行影响,不少地区开始兴建牧场,“乳业发达国家执行牛奶配额制,牧场多养殖要经过乳品公司同意。现在很多牧场的奶没法处理,是因为未与乳企签订合同。”

  为尽可能降低养殖行业的经济损失,2月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维护畜牧业正常产销秩序保障肉蛋奶市场供应的紧急通知》,要求不得拦截饲料、畜产品运输车辆、支持企业尽早复工。

  老刘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河北省已下发扶持政策,号召金融企业给予奶农扶持,帮助奶农渡过难关,他已经向银行申请了贷款。

  而在市场承压的情况下,上游乳企也在尽力收奶。日前,光明乳业就公开承诺对合作牧场“不拒收一滴奶”,且不随意降低原奶收购价格。光明乳业将回收的原奶主要做成保质期较长的常温产品,“虽然目前终端销售暂时遇到困难,但公司会在营销、终端等方面想办法,通过打折、买赠等活动进一步畅通销售终端。”

  新希望乳业则认为,牛奶的刚需并未消失,公司采取的措施也收到明显效果。这些措施包括拓展线上业务,推动订奶到户、送奶到家业务,在社区外摆点销售,加大对低温产品特别是低温鲜奶的传播和推广,在更贴近消费者的社区店、便利连锁店加大销售力度等。

  为把握疫情期间奶业生产情况、了解产业遭受的损害,中国奶业协会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意见,已启动特殊时期奶业生产信息监测,并及时上报农业农村部。目前,已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奶业协会和相关部门、中国奶业20强企业(D20)及5家观察员企业、200余家奶牛养殖场和近90家乳品加工厂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转自:新京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三高、三低、不适宜”问题突出 中药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日前,在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2017年年会上,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明教授表示,目前中药领域还没有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系统,相比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行业,中药生产质量的控制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实现中药质量保障与价值提...
    2017-03-22
  • 美国对华纯镁作出第四次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终裁

    3月1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投票对进口自中国的纯镁(锭)作出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产业损害肯定性终裁:若取消对华纯镁(锭)的现行反倾销措施,在合理可预见期间内,涉案产品的进口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的实质性损害...
    2017-03-22
  • 手机产业链厂商加速证券化 “双高”风险骤增

    种种迹象显示手机产业链公司正在加速证券化。在业内人士看来,手机产业链加快证券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利润走低。由此,上市公司相关并购的高估值与高业绩承诺风险值得关注。
    2017-03-23
  • 造船业数据“漂亮”日子很难过 维持5%利润已不易

    记者近期在天津、安徽、上海、江苏调研发现,近几年,我国造船业多个主要指标跃居全球之首,但“漂亮”数据的背后,却是全行业普遍亏损,产能过剩,面临“订单难接、交船难、经营难、转型难”,企业在低谷挣扎。
    2017-03-2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