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数据“漂亮”日子很难过 维持5%利润已不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3-23





  “造船企业太苦了,过去企业利润能有20%,现如今维持5%已是相当不易,有时一条船利润甚至只能和税收持平。”这是一家造船企业负责人发出的感慨。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天津、安徽、上海、江苏调研发现,近几年,我国造船业多个主要指标跃居全球之首,但“漂亮”数据的背后,却是全行业普遍亏损,产能过剩,面临“订单难接、交船难、经营难、转型难”,企业在低谷挣扎。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造船业加速“去产能”、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造船企业太苦了”


  江苏是全国第一造船大省,其造船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近1/3。记者近日在江苏造船产能最集中的泰州、南通和扬州等地实地走访,对造船业困境感受得非常明显。据江苏省经信委及江苏银监局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全省船舶产业造船完工量209艘,同比下降19.5%;新承订单及手持订单同比下滑均超过30%。


  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成君感慨,2016年是交船难反映最突出的一年,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而且有时接单比不接单风险还要高,“造船企业太苦了”。他表示,过去企业利润能有20%,现如今维持5%已是相当不易,有时一条船利润甚至只能和税收持平。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7.4亿元,同比下降1.9%。今年1月末,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该公司2016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亿元到-28亿元之间,而2015年同期业绩为净利润6184万元。


  “订单难接、交船难、经营难、转型难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四大难题。”在安徽调研时,江东船厂党政办主任王勇说,公司产值已经从高峰时的18亿元,跌至4亿多元。王勇形容当前船厂面临的窘境是“接单是找死,不接单是等死”。


  他说,市场行情不佳,当初的订单客户有时以各种理由拖延交接时间。但没接收的成品船占用港口空间长期闲置,船厂承担不起。有时客户报价低于成本价,多数时候船厂却不得不接。“船厂要维持运营,设备产品折旧,员工队伍要维持稳定,不接单能咋办?”


  在上海,也出现航运企业要求延迟交付船舶的情况。记者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了解到,一些船东不愿意收船,造船企业只能将造好的船停在锚地。有些甚至提出苛刻条件,要求弃船。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上半年,江东船厂仅接了6条内河船的订单,却依然能在全国船厂的订单量中排到第11位,足见全行业的不景气。


  民营船厂日子艰难,国营船厂同样举步维艰。作为安徽省第一大及该省唯一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船厂,芜湖造船厂也深陷困局。“造船厂真正的寒冬期可能还在后面。”芜湖造船厂总工程师赵日定说,迫于压力,这家国营船厂正在从造船向修船、拆船转型,试图脱困。


  芜湖市经信委产业科科长熊月二告诉记者,从2011年以来,船厂经营业绩不佳,停产停工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比如当地国洋船厂、英豪船厂。


  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6%、65.2%和43.9%,其中完工量居第二位,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均位居第一。


  不过,在这组“漂亮”的数据背后,却是造船几乎全行业在低谷挣扎。去年全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无一独善其身,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造船完工量为353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6%;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1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6%;手持船舶订单量996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


  去年10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杨拴昌就曾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造船业整体利润比“十一五”期间下降了300亿元。2016年前8个月,重点监测的94家造船企业利润只有28亿元,同比降幅达24.4%。“造船业没有最困难,只有更困难。”从全年的数据看,这种颓势依然延续。


  在全行业困局下,目前多数船企陷入一单难求的状态,订单严重不足,手持订单持续下滑,船台(坞)放空情况与日俱增。


  “僵尸”船企“僵而不死”


  造船业本应是“去产能”的重要阵地,但如今“僵尸”船企“僵而不死”,与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越发突出。我国此前通过淘汰、消化、整合、转移过剩产能,已将2012年的8000万载重吨的产能削减至2015年底的6500万载重吨,然而仍然存在无效产能。业内估计,我国至少还需要去除近2000万载重吨的造船产能。


  “去产能”形势严峻,行业内低水平重复竞争问题突出。国内造船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普遍不高,但业内恶性竞争激烈。上海振华重工预算部副总经理许益君称,有的企业为了现金流,即使亏损也要接单,搅浑了市场基本规则。


  而行业风险正隐现外溢效应。造船行业发展危机正不断蔓延,银行业将面临风险。国内造船企业前几年大量采用低首付抢订单策略,包括大连船舶重工、招商局重工、外高桥造船在内的中国主要海工企业都有大量海工平台遭遇弃单。克拉克森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季度,我国船厂就有近100座各类平台在等待交付,这就意味着200亿美元的资金还未收回。而海工平台90%至95%的建造资金是造船公司垫付,绝大多数为银行贷款。


  造船企业破产,受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鼓励造船企业发展,给予其优厚的贷款条件,并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条件。造船行业的危机有可能延伸至银行业,这种情况在国外已经出现。


  在当前行业寒冬期,虽然银行仍本着救助企业、实现共赢的原则实施授信,但少数船企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关联企业情况以及民间负债情况有所保留,银企双方面临信任危机。例如,南京银行南通分行主动向上级行申请,为资产重组已陷入困境的太平洋海工7000万元贷款进行展期,以支持其继续生产未完工订单,但该企业在此期间内却将在建船舶的所有权确认给外贸公司后宣布,进入破产重组程序,直接损害银行债权人的利益。


  记者调研发现,在“去产能”过程中,破产造船企业资产处置面临困难,岸线、土地、船台等资源难以盘活。


  一是行业低迷难以吸引投资。短期内同行业的央企集团不愿通过收购破产船企来进行扩张或资源整合,非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或大型集团也无意进入造船行业;二是资产处置难成交。舜天船舶是国内首家破产重整的上市船企,其17亿元的整体资产拍卖已遭遇3次流拍,明德重工15亿元的整体资产拍卖也遭遇3次流拍,拍卖价已降至7亿元;三是债权受偿率极低。南通太平洋海工等破产船企中有抵押的银行债权仅占授信总额的3成左右,综合考虑目前的资产贬值情况,最终银行债权的实际偿还率仅为10%-15%。


  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判断,2017年新造船市场形势难有明显起色,造船完工量与2016年大致持平,新接订单总量或将有所下降。受在手订单大量交付的影响,油船、散货船和大型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总体仍将处于低位。


  航运业不景气使得对船舶的需求大幅萎缩,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严重过剩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市场需求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具体到企业也有类似感受。许益君感觉,今年的情况可能将更加严峻,50亿美元原本是一家造船厂一年的接单量,现在有可能成为全国一年的接单量,这注定又将有一批造船厂面临破产困境。


  一些船厂已经开始通过转型、转业谋划新出路。王勇表示,为了减少亏损,企业正千方百计试图转型,盘活闲置资产,尝试运营码头,并将主业造船部分向做配套转变,同时寻找调研有市场前景的核磁共振等配套项目。由于部分厂区涉及高铁建设征地拆迁,公司已经决定将该地块整体拆迁后收缩关停产能。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则通过压缩天然气船产能,适时调整方向。


  安徽省芜湖市顺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尽管也不看好行业形势,但却希望借势谋划未来。副总经理苏保林说,2015年公司就耗资1000多万收购了安徽省国洋船业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看中了对方优质的岸线位置和水域资源,实现公司跨江发展的长远战略布局。“放长远看,造船业还是大有希望的。”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造船业加速“去产能”、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总体看,2017年有望成为我国船舶行业的关键一年,南北船整合有望实现破局。当前,继续两船间无序竞争及重复建设,不利于在低迷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资源整合将是中国造船业重现生机的关键一招。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