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出海”竞赛可能要暂时进入休赛期了。在共享单车开启“大航海”模式,争相进军国外市场后,水土不服的后遗症开始显现,ofo等共享单车企业在海外市场接连折戟,海外市场总体转入收缩态势。扩张容易深耕难,欲到海外掘金的共享单车企业在海外市场是否还能寻找到新的机会点?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ofo 海外市场接连折戟
业内人士表示,ofo 海外业务失败主要是由于盈利难与成本高所致。
据悉,ofo正在频繁缩减其海外业务。7月18日有报道称,ofo将关闭多数美国业务,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北美的业务将进入“睡眠模式”。ofo将在营销、工程等多个部门大幅裁员,并把业务撤回到几座大城市。目前,ofo在美国的业务已遍及30多个城市,员工总数大约有100人。据猜测,裁员人数可能会占到70%。
这已是ofo7月份在海外市场上演的第四次重大撤退。前不久,ofo向澳大利亚各大媒体宣布:根据公司“战略性决定”,将在未来60天内逐步结束在澳大利亚的运营,最终撤出澳大利亚市场,这距离其在澳大利亚上线共享单车仅仅过去了一年。而在德国柏林试水三个月后,ofo也宣布将暂时退出这一市场。据统计,此前柏林大约投放了3000辆小黄车。7月初,ofo还停止了在以色列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业务运营。
2016年底,ofo和摩拜几乎同时开台了“出海”计划,各自都以进入全球200个城市为目标。今年7月6日,ofo表示公司的海外市场已经进入开拓业务阶段。借助于第一年全球运营的经验和数据,ofo将开启海外第二战略阶段,深耕重点市场。在新战略阶段,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将直接负责海外业务。其表示,将筛选重点市场精细化管理运营,实现海外运营的商业价值。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黄锐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ofo海外业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盈利难和成本高。目前共享单车在海外只有租赁这一种盈利模式,但单车的维修费用高,如果找不到持续的资本投资方,资金链将难以维系。
扩张易深耕难
共享单车企业在海外发展困难,一是由于企业对海外市场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其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就盲目冒进。
据了解,早在2016年底,即国内市场开拓初期阶段,国内几大共享单车巨头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出海潮”。摩拜方面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已进入新加坡、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的超过200个城市,发展十分迅速。
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共享单车进入海外市场并不算晚,但目前的规模仍然较小。某悉尼留学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学校附近大概有十几辆ofo,在别的地方我只见到一辆。而且这边是丘陵地带,本身并不适合骑车,甚至公路上都没有设置自行车道。”而且从数据来看,ofo在新加坡的投放量不超过6000辆;摩拜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投放量也只不过1000辆,均不符合市场预期。
此外,维修和管理问题也是共享单车企业在海外面临的主要问题。被故意损坏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需要专人进行管理。
而更大的阻力则来自于各国的政策。例如为了规范无桩共享单车停放问题,澳大利亚多个城市加大了对单车运营的处罚力度。去年12月,悉尼六个区议会组成的联盟就出台了指导原则,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必须要引入“地理围栏”技术规范停车区域,类似的新规在墨尔本等城市也开始提出。此前小蓝单车进入美国旧金山后也被当地议员指控其扰乱城市秩序等,这也被视为小蓝单车退出这一市场的主要原因。
黄锐表示,共享单车企业虽然目前进入了不少国家,却很少能在当地进行深耕发展的。一方面是受制于各国的政策因素,国外每个城市制定的规则不一,各城市与共享单车企业达成的协议条件不一,这就限制了共享单车的推广;另一方面则受限于法律,例如在澳大利亚法律规定骑车要佩戴头盔等,而共享单车上并不能配有头盔。种种因素都导致共享单车企业很难在国外进行深耕发展。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单车企业在海外发展难,究其根源在于共享单车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地理、文化、国情等差异认识不足,其次是在盈利模式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贸然出海。
立足的机会点在哪里
共享单车从海外市场中寻得商机到真正立足需要较长的周期。
与前两年忙于“出海”相比,今年各家共享单车公司对“出海”的态度更加谨慎,呈收缩态势。被美团点评收购之后,摩拜单车将更多的目光转为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进入海外新市场了;哈罗单车也暂时没有“出海”计划;具备不少海外运营经验的滴滴出行也并没有急于将旗下的青桔单车推向海外。
黄锐表示,未来共享单车企业若想在海外立足,首先可以借助于移动支付手段,打通单车出行市场。目前海外多数国家的移动支付手段仍未全面普及,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此外,目前国外共享单车竞争市场并没有国内那么激烈,共享单车企业需把握机会,以各国政府法律制度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宋清辉还表示,若想在海外立足,共享单车企业应采取本地化、差异化运营的方针,积极“入乡随俗”。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共享单车,欧美国家用户对于共享滑板车的市场关注度更高。在共享单车战线缩紧之时,共享电动滑板车却在美国掀起了一阵新风潮,自今年3月开始,硅谷已经有多家共享滑板车企业拿到了多轮融资。例如美国的一家共享电动滑板车企业Bird,日前刚刚完成新一轮高达3亿美元的融资,ofo也曾被媒体爆出有意要在美国推出共享电动滑板车这一业务。有业内人士预测,电力驱动或将成为共享出行的新趋势。(记者 祖爽)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