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享单车的急速膨胀,自行车行业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此前有预测指出,2017年订单将超过3000万辆。
摩拜、ofo等单车企业资本驱动的性质非常强,目前已经做了多轮融资,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新的资金需要快速转化为竞争力,这就要求短期内多点布局,因此,对下游制造商的需求也会比较旺盛。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自行车制造业主要产品中,两轮脚踏自行车累计完成产量1979.5万辆,累计同比增长23.5%;其中4月份当月完成产量639.2万辆,同比增长38.4%。
不过,据央视财经近日报道,今年5、6月份至今,不少自行车生产厂商接到的共享单车订单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更有些订单被突然暂停,自行车制造业的疯狂或许正在发生变化。
共享单车制造商订单下滑
“5月份我们就有这样的感觉,6月份整个订单减少了三分之二,减少的太突然了,所以我们觉得说也是不可思议的。”深圳市喜德胜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伟龙的讲述,似乎给共享单车的制造商们泼了一盆冷水。
上海一家自行车整车制造商的人士则向记者表示,共享单车市场起初是一张白纸,但是无论对哪个城市而言,单车的容量都是有限的。“从一张白纸开始到容量限度之前,大家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各个城市布局,当快接近饱和的时候,布局速度自然会降下来,下游制造端的订单也会放缓。”
今年以来,不论是摩拜和ofo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单车投放计划,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6月底表示,计划年底前单车投放规模达到2000万辆,较目前的600万辆增逾两倍;而摩拜也在加大国内及海外市场的投放。
以ofo为例,戴威曾称,2000万辆车将覆盖20个国家的200座城市。不过,和仍未具备规模的海外市场相比,国内一二三线城市将是消化这批单车的主要阵地。目前,包括摩拜及ofo等厂商也在加速布局一线以外的城市。
事实上,当一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容量逐渐饱和时,虽然共享单车企业会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海外继续布局,但是相比一线城市的巨大容量,布局转换过程中势必对下游制造商的订单量产生影响。
“以前自行车行业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比如每年销售的数量基本是固定的,但是共享单车兴起以后,这就会引起额外的销量或者订单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必然会带动自行车行业短期内有较大的扩张。”上述制造商向记者表示,虽然短期扩张效应明显,但是需求是否能持续这么快的增速就很难说。“在我们看来,整个社会对自行车的需求是有上限的,另外,由于共享单车的出现,以前想买自行车的人可能就不买了,这就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但是替代效应到底有多强,或者自行车制造业能否持续增长以及持续多长时间,都还有待观察。”
单车产业链如何避免大幅波动?
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就是,共享单车兴起之后,不少制造商新上了很多生产线,而当单车热潮过后,这些生产线将作何处理?对于从共享单车企业到整车制造商,再到零部件供应商构成产业链而言,这样的大起大落或许也并无益处。
以央视财经的报道为例,深圳市喜德胜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伟龙从去年年底开始陆续接到了许多共享单车的订单,有时候生产跟不上,常常会被客户催货。为了尽快完成订单,他不仅新建了12条生产线扩大生产,还购买了近百台自动焊接设备满负荷运转,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深圳凯斯普瑞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在看到身边的同行们纷纷接到大量的共享单车订单时,也终于按捺不住,在今年年初扩建了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共享单车。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条生产线就从春节忙到了5月份,之后订单就停了。
谈到订单需求下滑的问题时,一位ofo的供应商向记者表示,目前从ofo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各方面业务还比较正常。据了解,ofo已经发出的订单包括,富士达1000万辆,凤凰500万辆,飞鸽500万辆,科林、科瑞达也有不小的订单。
“在共享单车出来之前,中国的自行车制造产能相对过剩,在共享单车的带动下,产能利用效率马上就上来了。”上述制造商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很多企业认为共享单车的需求会持续高涨,因此选择扩张产能,“每个企业对市场发展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做出的决策也不一样,共享单车的需求能延续多久,将成为考验每一个经营者甚至自行车业内每一个参与者的问题。”
“我们以前做了几十年传统的自行车,现在出现了新鲜的东西,而且发展得很快,大家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供应链还是运营商都要有适应过程。”上述供应商向记者说道。
转自:证券时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