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进口原油进地方炼厂政策放开影响,国内炼油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炼油产能过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气体加工车间班长马少斌建议,利用出口调剂,缓解炼油产能过剩矛盾,避免多头对外自相竞争。
(图片来源:互联网)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炼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8.15亿吨/年。其中,中国石化2.97亿吨/年,占比由2005年的45.4%降至36.4%;中国石油1.95亿吨/年,占比由2005年的33.1%降至24%;中海油等其他央企及陕西延长集团1.25亿吨/年,占比由2005年的9.6%增至15.3%;地方炼厂1.98亿吨/年,占比由2005年的11.9%增至24.3%。
马少斌指出,2017年全国炼油实际加工量5.63亿吨,产能利用率为69.1%,比2005年下降2.8个百分点,远低于全球炼油企业85%的正常水平。成品油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内供需矛盾,如扣除出口因素,仅考虑满足国内消费,炼油产能利用率仅为61.1%,比2005年下降6.8个百分点。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严重。
进口原油进地方炼厂政策的放开,不仅是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也是连续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
相关专家表示,在中国地炼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落地后,地方炼厂的原油需求量迅速增加。2017年,山东地区累计进口原油约1.42亿吨,同比增长23.48%,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原油集散地。
据了解,国家放开原油进口权和使用权以来,已批准16家地方炼厂获得原油非国营贸易经营权。进口原油多头对外,导致国家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马少斌表示,由于进口原油采购主体增加,争抢资源、多头对外情况较为严重,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整体议价能力大幅削弱,进口原油普遍贴水溢价和大幅上涨,采购成本大幅增加。国际贸易公司也利用地方炼厂多头采购、随意性大、配额必须当年全额使用否则核减等特点,大幅推高贴水价格。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原油前五大来源国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进口份额占比分别为14.24%、12.43%、11.11%、8.78%和7.42%。
马少斌指出,地方炼厂从自身利益出发,集中采购俄罗斯、阿曼、阿布扎库姆等地原油,助推了国际市场基准油价格上涨。初步测算,原油进口权放开后,西非中重质原油贴水平均上涨1.5美元/桶,俄罗斯ESPO原油贴水平均上涨0.7美元/桶,我国进口这两种原油每年增加成本约3.8亿美元,而这两种原油的进口量仅占我国每年进口原油总量的21%。
为避免多头对外自相竞争,马少斌建议坚持现行出口指标主要发放给国有大型炼油企业的做法。
据了解,2017年,全国出口成品油4100万吨,占产量的11.8%。韩国约有1.5亿吨炼油加工能力,其超过一半用于出口,既维持了炼油企业相对较高的负荷,又维护了韩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
马少斌建议,利用出口调剂,缓解炼油产能过剩矛盾。成品油出口作为缓解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矛盾、调节成品油总量和品种结构之间产销不平衡、化解区域性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为保障国内炼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为保证一定的炼油加工负荷、满足化工原料需求,需要保持一定的出口数量。国家应适当宽松安排成品油出口配额总量指标。(记者 孔帅)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