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国炼油业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8-11





  “十四五”期间,我国炼油行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该行业尽管仍是我国交通等领域主要的燃料来源,但仍面临着宏观政策调整、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挑战。


  首先,炼油行业低碳转型任务较重。炼油行业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产生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行业。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中国石油加工转换、炼焦及化学制造业年能耗5.6亿吨标煤,对应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占工业部门排放量的27%。石油加工环节实现低碳转型任务较重。


  其次,炼油能力过剩形势较为严峻。“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有多个千万吨级炼厂建成投产,预计净增能力0.96亿吨/年,2025年炼油能力将达9.8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考虑到需求及出口空间,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至少过剩1.6亿吨/年;再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推进炼油项目以满足自身需求,或加大成品油出口置换原油出口,我国炼油能力过剩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炼厂被迫停产或提前检修,疫情结束后,全球炼厂恢复正常生产且检修明显减少,未来全球成品油供应有望继续增加,成品油贸易竞争的加剧也会使炼油毛利在低位徘徊。


  再次,炼油格局重塑,市场竞争加剧。“十四五”期间,民企仍有数个世界级炼厂将建成投产并淘汰部分落后产能,预计到2025年,民企炼油能力将达到2.94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能力比重升至30.0%。其中,民企有5家千万吨级炼厂合计产能1.5亿吨/年,占民企总炼能的51.0%。若民企“十四五”期间新建成项目均能获得“两权”,2025年民企原油非国营贸易允许量有望达到2.8亿吨。同时,外资也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加油站经营领域,更为活跃地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都将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部分规模小、低效益的企业将不得不关停,部分新建项目或将延期,甚至不排除少数大型炼厂因经营不善而暂时陷入困境、我国炼油格局洗牌重组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由大转强、由粗放向精细,踏上全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首先,要坚持转型内涵发展,在做好产能置换、装置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功能化化工产品。其次,要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把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作为不二的战略选择,充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有针对性地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炼油、乙烯、芳烃全流程全产业链自有技术。再次,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装置的同时,突破一批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最后,要坚持数字智能发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新机遇,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工厂,形成传统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作者: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费华伟 高振宇)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产能加速扩张 2020年过剩炼油能力或达3亿吨/年

    产能加速扩张 2020年过剩炼油能力或达3亿吨/年

    业内认为,随着大型炼化项目的落地,炼化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落后的炼油装置将逐渐被淘汰,中小型炼化企业也危机重重。
    2017-11-06
  • 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严重 进口原油多头对外问题亟须解决

    国内炼油产能过剩严重 进口原油多头对外问题亟须解决

    近年来,受进口原油进地方炼厂政策放开影响,国内炼油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炼油产能过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气体加工车间班长马少斌建议,利用出口调剂,缓解炼油产能过剩矛盾,避免多头对外自...
    2018-03-21
  • 炼油行业:不能用今天的投资制造明天的灾难

    炼油行业:不能用今天的投资制造明天的灾难

    6月18日,第八届亚洲炼油和石化科技大会在连云港召开。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强调,炼油行业“绝不能再做用今天的投资去制造明天灾难的蠢事”。
    2019-06-26
  • 炼油行业供过于求隐忧浮现 产能优化迫在眉睫

    炼油行业供过于求隐忧浮现 产能优化迫在眉睫

    炼油行业新建与整合产能持续释放。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石油中长期需求增长乏力,成品油需求或进入峰值前的最后增长阶段。炼油行业供过于求隐忧浮现,亟待提速产能优化。
    2021-05-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