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轮胎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向好,轮胎产量、销售收入、出口交货量、出口交货值都有较好增长。但天然胶价格不稳定、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其他国家对华轮胎双反等困扰使得我国轮胎企业日子不好过,投资信心降至较低水平。对此,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史一锋认为,我国轮胎行业需补好该补的课,去掉该去的包袱,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利润指标不理想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对41家主要轮胎企业统计,上半年,共完成现价轮胎产值892.39亿元,同比上升10.36%;综合外胎产量2.07亿条,同比上升10.12%,环比增长9.68%。其中,子午线轮胎产量1.93亿条,同比上升11.22%,环比增长9.91%;全钢子午胎产量4679万条,同比上升11.66%,环比下降0.53%;半钢子午胎产量1.46亿条,同比上升11.07%,环比上升13.48%;子午化率93.13%。
同时,出口轮胎交货量9597.66万套,同比上升13.79%,环比增长16.93%。其中,出口子午胎9145.69万套,同比上升15.53%。此外,完成出口轮胎交货值315.1亿元,同比上升16.03%,环比增长12.28%;
实现轮胎销售收入831.22亿元,同比上升14.89%,环比增长10.29%;利润总额同比大降62.63%,利税总额同比大降57.42%;库存185.28亿元,同比上升26.44%,环比上升0.42%。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轮胎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轮胎产量、销售收入、出口交货量、出口交货值都是两位数增长,但利润及存货指标不理想。
企业日子不好过
尽管行业总体经济指标平稳,但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我国轮胎行业的盈利水平正在不断下降,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四点。
一是天然胶等原材料价格不稳定。第一季度天然胶价格大增,第二季度天然胶价格又大幅回调,最近天然胶价格较低点又有较大上升。天然胶价格的不确定,使得轮胎企业很难对备货、轮胎调价、轮胎投资等做出正确、及时的决策,很多企业利润指标大幅下降或亏损。
二是双反等贸易保护政策困扰我国轮胎行业。今年初,美国对我国全钢胎双反好不容易以我国胜诉结束,但还未来得及高兴,美国翻胎行业又以裁决不合程序向美国政府提出双反再审申请;8月1日,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发布了对我国卡客车轮胎反倾销的终裁裁决,税率245.35~452.33美元/吨,是2016年平均售价的12.1%~22.3%;8月11日,欧盟也开始对来自我国的卡客车轮胎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在我国轮胎出口依赖度较高情况下,接二连三的双反调查使我国轮胎企业考虑向海外投资建厂,但这需要较大资金和勇气。
三是资金相当紧张。尤其是广饶“联保”使得当地很多轮胎企业资金链断裂,尽管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正在进行整合,但其危机还未完全过去。此事件后,银行对轮胎行业投资更加谨慎,轮胎企业出现“钱荒”,一些小型轮胎企业不得不关门歇业。
四是我国轮胎企业正在“恶补”环保课程。过去我国轮胎行业对环保考虑较少,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众多企业不得不迁址或增加环保装置,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风神轮胎为例,上半年,风神轮胎实际投入环保治理资金近4000万元,占上半年营业收入1%以上。
三点发力能突围
史一锋认为,尽管我国轮胎行业在过去粗放型高速发展中累积下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但轮胎企业正在迎难而上,依靠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保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他提到,虽然上半年行业利润大降,但仍出现许多亮点。如打赢了美国对我国全钢胎双反;更多轮胎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号召开始“走出去”,国际化发展取得突破;兼并重组再掀高潮,由过去单纯依靠扩产能发展到通过资本纽带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目光逐步落到老厂技改等方面上;更多轮胎企业开始走上品牌发展之路;科技进步助推绿色制造、绿色产品迈上新台阶……
史一锋指出,下半年,轮胎行业应在三方面努力。一是要抓住机遇,调整轮胎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丰富产品种类,开拓新兴市场,把握消费者需求特点。通过个性化服务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
内外销比例一定要适中,要降低外销依存度,实现由产品出口向品牌输出转变。要顺应市场调控,积极寻求企业间或跨行业间的兼并重组相互参股、优势互补、抱团取暖。
二是要高度关注国家有关环保治理、节能降耗的要求,开展有组织排放和治理,结合碳排放交易市场在轮胎行业的推行,组织骨干轮胎企业先着手研究轮胎基准值的设定和依据,并在行业中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同时,按照中国轮胎标签5年路线图的要求,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开展,动员更多国内轮胎企业参与标签实施,为消费者在选择轮胎时提供参考。
三是要注重企业软实力提升,加强企业精益化生产和过程控制管理分析研究,避免出现过度依赖一流设备的情况,在现有设备条件基础下做出好轮胎,创出好品牌。(本报记者 陈维芳)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