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曾提出“指标”--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自2022年底开始,陆续有千万吨、百万吨级大炼化项目投产,这些项目均在“十三五”期间确立并开建,目前陆续进入投产期。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严峻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国内油品及炼油副产品将面临产能“天花板”,国内炼化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竞争,倒逼行业加快产能结构调整步伐。
炼油指标或超额
截至2022年底,我国千万吨及以上炼厂已增至33家,总炼油能力超9.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国。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总炼油能力约58605万吨/年,其他主营炼厂总炼油能力达60105万吨/年,共占国内总炼油能力的61.69%。
炼化行业资深从业人士田军表示,除主营炼厂实力不减外,国内独立炼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比也在逐年上升,并开启一体化多模式、纵深化发展。
2019年,首个民营大炼化--恒力石化投产,随后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国内民营炼化企业迅速崛起。
“凭借投资体量大、建设快、主体多元等优势,炼化行业正朝着产业聚集化、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产品高端多元化方向转型升级,标志着我国炼化行业转入全产业链多元化竞争格局。”田军说。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2025年底,国内还将有8套炼油装置计划投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新增规模达1.1亿吨,若目前在建项目均投产,届时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或接近11亿吨/年,比10亿吨的“指标”超出1亿吨。田军认为,国内新增炼油产能扩张势头强劲,与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炼化项目密集落地密切相关,也致使炼油产业面临产能总体过剩挑战。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原油加工量首次同比下降,意味着我国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过剩超过2亿吨;全国成品油消费量3.45亿吨,同比微增0.9%。
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炼化行业需应对能源安全、化工产品国内保供以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重挑战,加之新能源技术快速突破、'双碳'目标倒逼以及振兴发展强劲需求,使整个行业处在能源变革和转型升级的风口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
整体看,近年来国内小型炼厂生存空间陆续被挤压,炼化一体化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炼厂转型的新趋势。预计2023-2026年,国内新增总炼油能力在8300万吨,而落后产能将被淘汰或整合,炼油能力在200万吨/年以下的炼厂或加速退出市场。
“因为在建和拟在建项目都是正常审批项目,一般不会取消或缩减规模,所以淘汰小规模和落后产能,可能是未来产能达到'硬指标'的主要方式。”田军坦言。
中国海油东方石化相关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淘汰小规模和落后产能的速度较慢,但炼油产业总体正向资产布局和资产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油转化”和“油转特”进程加速、加大一体化程度和深度不断推进。
有业内人士指出,炼油企业选择哪条路,都会面临“油转化”趋势带来的阵痛。具有前瞻性的炼油企业已为长期生存和发展作出巨大投入,但破局仍需勇气。
量体裁衣制定方案
受访人士均表示,随着新一轮项目投产,未来国内炼油行业同质化竞争将加剧,炼油结构将持续优化,大型炼化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化工原料需求增量明显。预计到2025年,油品需求基本达峰,原油将更大比例应用于生产化工产品。
随着减油增化和低碳转型加速,油转化、低碳化关键及核心技术的支撑作用将愈加凸显。例如,中国石化开发了百万吨级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实现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应用。中国石油推进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在绿电替代、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低碳化探索。
“双碳”目标下,油转化进程将加快。恒力石化、东方盛虹等龙头民营炼化企业将不断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延伸,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充电桩材料、光伏胶膜树脂材料等产品。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建议,炼化企业首先要持续推进新旧产能置换,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设世界级炼化基地和现代化产业园区;其次,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增特”,减少成品油产量、增加化工材料生产、增加特种油品生产;三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品与技术高端化,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四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从节能降耗向全方位减排发力。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化工企业的转型难题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很多问题既考验企业对化工行业的认知,也考验现金流,需要辩证看待目前市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到契合自身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并寻找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的空间。(记者 渠沛然)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