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跃迁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04





  75年前,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75年间,一座座新城迅速崛起,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城市群形成,就像一条条玉带镶嵌在中华锦绣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打开中国经济的版图可以发现,不断崛起的城市群落、日益繁荣的城市经济、加速改善的城市生活……一系列变化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我国城镇化75年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向前,其所蕴涵的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迅速提高的辉煌历程。


  城镇化的每个阶段都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反过来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集聚效应又推动工业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


  75年前,从工业化起步带动城镇化到今天城镇化在与工业、农村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着更高水平的跨越。75年间,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实现了同步协调、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一是做巧了"统"字文章,做到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二是做好了"筹"字文章,多方筹措资金、筹措项目。三是做活了"工"字文章,推进产业升级、产城互动。四是做优了"城"字文章,加快城乡建设、互促共进。五是做实了"联"字文章,促进三产联动、协调发展。


  从"乡土中国"到新型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是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过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历了"严格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的动态演变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到改革开放之初不足20%,再到2023年的66.2%,曾经的"乡土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充分享受到了"城镇化红利"。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一方面是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中解放了生产力,我国工业生产力提高迅速,城镇化水平提高很快,有效地拉动了消费增长,促进了投资,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大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城市建设"发展更科学、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大中城市"品质"提升,小城市"活力"增强。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加强。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镇居民生活幸福美好。


  75年间,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一是开拓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二是使市场在城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深化改革破除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四是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五是新型城镇化与新时代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飞认为,从长远来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内需潜力,我国城镇化在真实速度和质量上有待提升,未来仍有至少十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经历成功的工业化进程,就不可能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部门残缺不全,重工业几乎为零,只有少量轻工业。尽管如此,我国依旧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规模和效率快速增长并带动农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规模也迅速扩大。


  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经济建设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命题,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新型城镇化从"战略"层面提出,反映了我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我国城镇化从单纯的城市间竞争时代进入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我国工业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由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转向"精细型"发展,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下,我国工业化布局逐步完善和合理,2020年我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可以说,我国工业化发展从"模仿"到"探索"再到"自主",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成功丰富了中国现代化内涵,为未来中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宝贵经验:"稳中求进"持续深化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优化工业化要素配置;"改革开放"创新工业化发展动力;"全面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以协调推进工业化进程。


  实际上,新型工业化最初提出时便被赋予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等特征,已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工业产值、水平、规模等各个方面都在世界名列前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认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包括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工业化的关键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稳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成长等。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摆脱我国当前发展困境的关键因素。我国深刻认识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切实增强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突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承载工业化的良好局面。对于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地区而言,强化产业支撑就是要以做大做强工业为引领,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放大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城镇化的驱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的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是支撑,为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并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载体,为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并促进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更加紧密、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正是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乃至全社会现代化进程宏大目标的追求和现实中存在问题的深度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打通了从乡到城的"流空间"和"流渠道",仍处于发展机遇期。


  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工业化水平和服务业繁荣一直深刻影响着城镇化进程。根据初步估计,我国新型城镇化到2035年进入成熟期,10亿以上的人口实现城市型社会的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城乡自由有序的人口迁移制度基本确立,14亿人口自由追逐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梦想终将实现;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会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特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人工智能等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全国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实体集聚,一批紧握机遇的城市将会脱颖而出。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泛化深化,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催化涌现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一是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将进入提速阶段,二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能量将不断积聚增强,赋予新型城镇新功能新价值新内涵,推进新型城镇"智慧化治理和智慧化产品"广泛应用,让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大事记


  ●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1949年末,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1957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5.39%。


  ●调整巩固阶段(1958年-197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镇化发展经历了起伏。到1978年末,人口城镇化率为17.92%,比1957年末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2个百分点。


  ●稳步提升阶段(1979年-1995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呈现蓬勃生机,199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9.04%,比1978年末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


  ●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201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各项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城市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领域配套改革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记者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