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1大看点权威解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1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


  会议传递出了哪些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了11大看点,连线专家进行权威解读。


  看点1


  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业内人士分析称,“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从此前更强调“稳”,到今年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以进促稳”就是要确立更适宜的目标、出台更统一的政策,通过发展来解决稳定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明年可能确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并辅之以更积极政策,以提振市场经营主体信心。


  “先立后破”在中央层面并不是新提法。2021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在温彬看来,会议提出“先立后破”并将其置于总基调之下,目的应该是要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之前出现过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立”和“破”的领域,除了能源结构之外,还包括经济新旧动能、房地产发展模式等。预计在新机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还将运行一段时间。


  会议还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会议关于“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提法,与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相比有一定变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2024年外需有望回暖,房地产低迷对宏观经济的拖累效应趋于缓和,以及居民消费持续修复的前景下,会更加注重长短兼顾、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免为将来留下高通胀和金融风险隐患,这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强调“适度”相对应。


  看点2


  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在于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表明在经济稳定恢复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在规模上做文章,还要在质量上下功夫。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力道、渠道将会变得更加灵活,在政策的着力点上、管理的精准度上、资金的有效性上因势因时因效施策,让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出更大效应。


  相较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提法,今年明确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


  王青表示,这或意味着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都会适度上调。这主要是为了保持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处于较高水平,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对冲房地产行业低迷对地方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


  会议提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重提“结构性减税降费”,表明未来减税降费要注重效率和效果,侧重支持重点领域,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


  看点3


  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相较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提法,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一表述中新提及了“价格水平预期目标”。


  “这反映了货币政策目标开始更多地关注价格。”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海外主要央行一直把预期通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比如,当实际价格低于预期通胀目标时,货币政策取向要偏向宽松,以促进经济扩张、向好。


  今年以来,我国物价在低位运行。曾刚认为,这一新提法意味着,我国将把价格水平预期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并把如何促进CPI和PPI合理上行、推动经济温和扩张,作为明年货币政策着力点之一。


  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从“精准有力”到“精准有效”,曾刚认为,这强调了货币政策效能,而非一味强调货币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张。如果信贷规模扩张效率较低,不仅浪费了金融资源,还会形成潜在风险。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判断,这可能指向要更多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专家也表示,“有效”意味着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实施效果。


  看点4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预期管理将是施策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明年宏观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为抓手,更加注重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的整体效能,逆周期发力的力度有望再加强,财政政策也将与货币政策同向而行,进一步适度加力。同时,在对于政策整体效能的重视下,预期管理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施策重点。


  在王青看来,“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表明在2024年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过程中,包括非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类政策都要保持稳增长取向。各部门在出台政策措施过程中,要全面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慎重出台有可能产生需求收缩效应的政策,多安排有助于需求扩张的政策。


  “近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持续协同,货币政策配合财政发债、化债,货币金融政策支持房地产风险防范等,预计明年将继续。”罗志恒表示,会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引导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这有利于避免合成谬误,有利于稳定预期的形成。


  看点5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明年工作任务之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田轩表示,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升为新一年经济工作计划的首位,属近年来首次。


  田轩说,这一新部署,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重心的综合研判而做出的精准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已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激活科技创新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能,从而完成以经济结构转型和高新技术自主化为支撑的增长动力转换攻关,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改革任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对记者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在这一重要部署的指引下,更多优质资源将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投入,包括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看点6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田轩认为,这是从提升宏观政策效能以及激活资本要素等方面,对于激活科创新动能的明确部署。在资本要素方面,由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拥有较高的失败容忍度,能够从本质上匹配科技创新周期长、失败率高、风险大的特点,对创新特别是硬核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他表示,未来应加大对更为积极的创投市场的培育与扶持,以全面实行注册制为引领,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在我国科创资本要素供给中的比重。


  在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看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更好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发挥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功能,预计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看点7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表示,扩大内需政策强调了两组重要的关系,以系统观念扩大内需,政策更加积极进取,体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主基调。


  会议提出,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重新引发整个循环的起点,有效益的投资是要释放消费、满足消费、创造消费,消费成为投资的目的和动力。”陈丽芬说。


  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目前推动投资和消费互促互进、内外贸一体化、双循环畅通到了关键时刻,需要及时有效疏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接续断点,需要持续深化改革,需要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投资动能、优化供需结构。


  看点8


  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不仅表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更传递出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稳定的预期,对促进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魏琪嘉说。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2023年以来,中央和各部门针对民营企业先后出台了很多重量级文件和举措,并专门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看点9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


  温彬表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重点工作,此次会议则拔高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由重视吸引外资转变为外贸与外资发展并重。


  会议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这表明,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将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温彬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认为,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高质量吸引外资,巩固外资基本盘。


  会议还提出,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分析,这其中的方向非常明确,即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重大的标志性工程,还要关注那些“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让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惠及更多当地人民。


  看点10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重点目标。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房地产领域风险增多,总的来说是“破”得太快,而新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先立后破”调控思路的出台,预示着未来在风险处置的节奏和力度之间将更加注重宏观均衡。在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构建中,也将更加注重引导房地产市场“软着陆”。


  “明年房地产能否企稳对稳定宏观大局尤为重要。”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当前房地产风险主要体现在房企债务化解、项目保交付等方面,预计2024年房地产企业端资金支持政策有望继续细化落实。不过,化解房企风险仍需要推动企业恢复自我造血能力,市场销售实质性修复是改善企业资金面的关键,而销售市场好转仍需要需求端政策继续托底发力。


  这次会议还专门提到“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曾刚认为,过去对这类非持牌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大,其实也形成了不少金融风险。近期相关风险正在逐步暴露,过去形成的存量风险,未来也存在进一步暴露的可能性。展望2024年的风险化解工作,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或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在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下,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承担起了兜底监管的职责,预计未来将强化对非持牌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相关活动的监管和处置。


  看点11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认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提法。以往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不够紧密,如今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同时促进人口、要素、产业等流动和互动,推动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互促的融合发展。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旨在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助力。”燕翔说,通过将城镇与乡村统一规划,能够重新构建城乡平等的空间结构和城乡产业互补链条,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会议还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体现了我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并打造智慧化、具有韧性的宜居城市,彰显了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的理念。


  会议同时提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章俊认为,需要深入分析和识别各地区的特色与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如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开放优势和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和外向型经济,中西部地区则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区域物流等。


  “各地区还需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战略相结合,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支撑。”他说。(记者 李苑、于祥明、李雁争、陈芳、张琼斯、马慜、梁银妍、汤立斌)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