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产业创业人才扶持计划: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数字化的《米芾书法全集》、山水写意的飘逸丝巾、中国极简美学的餐具家具等创意产品——第12届浙江义乌文交会“∞”展区中,以无限符号为灵感,展示了来自“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中67名设计师的210件作品。
    2017-05-05
  • 李宁:保护老字号 要注重文化传播

    对于老字号来说,真正的品牌传播困境并不来自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维方式。那个时代过去了,所有人都知道。但太多企业还困守在“比武招亲选驸马”的幻境里,张个榜就坐等青年才俊上门。
    2017-05-05
  • 读书 习近平倡导的生活方式

    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穿习近平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一路走来,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2017-05-05
  • 周梅森: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的现场

    “我们这代人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中国人在这个时代里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改变着世界的秩序。身为作家,出生在这么一个有故事的时代,我必须在场,我必须书写。”
    2017-05-05
  • 小剧场评书开讲《哈利·波特》:传统剧场需坚守

    20年前的每个中午12点,从学校跑回家吃午饭的郭鹤鸣急匆匆打开电视机。里面说书先生惊堂木响起时,午饭也端上了桌。吃的什么他早已忘记,但单田芳、连丽如、田连元等老艺术家的不少眼神动作,都印在了他的心里。
    2017-05-05
  • 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

    今年3月2日晚,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就杨振宁先生放弃美籍一事进行讨论。三位主持人有许多客观的正面看法,可是其中说到有人认为杨先生为人很“精”,这与我所认识的杨先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却是完全相反的。
    2017-05-05
  • 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2017-05-04
  • 那些在海外“被发明”出来的“中国菜”

    那些在海外“被发明”出来的“中国菜”

    据BBC英伦网报道,今天,即便在一个不起眼的外国小镇,你也能在街道两边发现中餐外卖餐馆。在大一点的城市,四川麻婆豆腐、湖南剁椒鱼头、北京烤鸭等中国各地风味美食也应有尽有。
    2017-05-04
  • 中国水墨在文化建构中何为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水墨艺术进入到一个不断反思、变革、创新的阶段,一大批艺术家积极探索、实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当代水墨风貌。
    2017-05-04
  • 90后已叹“人到中年” 你到底还是不是青年?

    又到一年青年节。近年来,舆论中对于“青年”该如何界定的争议不断,各种版本的年龄划分甚至出现了“数据打架”。此外,互联网上,诸如80后感慨“老年危机”、90后自叹“人到中年”,年轻人的“叹老”现象也引发关切。
    2017-05-04
  • 公版书,这块“唐僧肉”如何吃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50年的保护期限,2017年老舍、傅雷、陈梦家、邓拓等名家的作品结束保护期限。而从2018年开始,张恨水、潘光旦、周作人、翦伯赞、吴晗、赵树理等知名作家的作品也将陆续结束保护期。
    2017-05-04
  • 京城流行“蹭讲座”

    中央民族大学2017届的毕业生贠程子,在过去一年里已经听了近两百场讲座,走遍十几所高校。他说讲座最吸引自己的是其氛围,它“直接面对着人”,而广泛听取众多不同内容的讲座,使自己“成为人而不是某一种人”。
    2017-05-04
  • 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文学界送别王富仁

    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文学界送别王富仁

    “在老家,给父亲上坟。突然听到恩师王富仁去世的消息,悲伤难抑。父亲们一个个都走了。”青年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于5月3日凌晨悄然更新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
    2017-05-04
  • 《老北京实用指南》:20世纪初老北京的百科全书

    《老北京实用指南》由《清稗类钞》编者、掌故大家徐珂编纂,初版于民国九年(1920年),增订三版出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
    2017-05-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