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指导,灯塔研究院联合大麦网出品的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下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演出票房迈入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29%。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音乐会消费上更胜一筹,票房体量排全国第三。
新数字
成都音乐数据亮眼
流入“跨城观演”观众
成都的音乐数据抢眼,与去年引进的音乐演出项目有关。据四川大剧院工作人员统计,去年大剧院开幕演出季,就引进了意大利歌剧《图兰朵》、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芝加哥》等“大部头”音乐类型剧作,和音乐剧《白夜行》等人气项目,就算是因为场地原因失之交臂的音乐剧《猫》,也在东郊记忆连演了将近一周时间。
据报告显示,除了四川大剧院自行单独引进的歌剧《图兰朵》外,其他以上剧目都进入了音乐剧票房市场前十。就全国来看,四川音乐产业产值约593亿元,占全国15.8%,仅次于北上广,成为中国音乐第四城。“这与四川四季音乐季的举办,成都大力发展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政策力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分析。
总体来看,过去一年中国演出市场蓬勃发展,剧场、演唱会、旅游演出在票房上齐头并进,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市场消费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呈现“低频次、高单价、稳输出”的特征,“95后”购票能力持续看涨,成电影演出消费主力;“跨城观演”成为新常态,沿海演出消费升温。毫无疑问,现场观演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文娱休闲的新风尚。
有一组跨城消费演出数据比较有意思。在演唱会跨城观演流出城市中,重庆、深圳、武汉、苏州等城市进入前十,而在演唱会跨城观演流入城市中,成都、长沙、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入选。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分析,相邻省份的跨城动力最为明显,比如成都与重庆。这个结果是否暗示,在成渝经济圈的互动蜜月期里,有不少重庆朋友坐动车来成都看演唱会呢?
谁的演唱会最受欢迎?2017年至2019年的累计数据显示,周杰伦成为名副其实的“乐坛常青树”。此外,演唱组合五月天紧随其后,与周杰伦的票房差距并不大,在歌迷圈已形成其独有的“演唱会文化”。排名第三的歌手为张杰。而巡演城市最多的“劳模歌手”竟然不是李荣浩而是林俊杰。此外,TFBOYS、UNNIE、摩登兄弟带来的新生演唱会观众群体最多。而这些音乐人去年大多也来成都办过演唱会。
新趋势
“90后”成新晋父母
线上线下演出互补
此外,报告也揭示了一些新趋势,与去年成都乃至四川的文化演艺市场得到呼应。
报告指出,“90后”目前也成为新晋父母,非常愿意为孩子花钱,每年儿童剧的人均消费为780元,在所有年龄圈层群体中数额最高。不过,“90后”父母和“85后”父母偏好也各不相同,前者愿意为孩子购买儿童剧《和拖拉虫说再见》,后者更偏爱《汪汪队立大功》系列。由于票房卖座,《汪汪队立大功》去年由四川壹现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加场引进,最后依然票房大卖,显示了“85后”家庭消费群体的实力。
报告显示去年有一个新现象,那就是《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等爆款综艺也在演出市场拉动了更多线下新消费,带动了系列巡回演唱会的票房走高,主要消费群体在25岁至34岁之间。
目前,演出市场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演出按下暂停键。据中国演出协会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1月至3月全国共取消或者延期的演出有两万多场,占第一季度的80%以上,直接票房损失24亿元。但“云音乐节”“云演唱会”“云剧场”等创新表演形式应运而生,直接带动一部分用户由线下转战线上观演,有望形成新的演出风口。
随着这一风口,VR、AR等虚拟演出玩家正在到来。2020年的B站跨年演唱会上,数字虚拟歌手洛天依与中国著名琵琶大师方锦龙共同演绎的经典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打破了次元壁(屏障),让观众置身于优美的民乐与虚拟的花海之中。其实在线下,虚拟歌手洛天依的全国演唱会也颇有人气,深受二次元动漫爱好者的喜爱,也曾来过成都举办演出。2020年初,知名电音制作人Marshmello(棉花糖)也在游戏《堡垒之夜》中举行了一场数字虚拟音乐节,10分钟内吸引1070万人参与其中。
新声音
不盲目跟风线上演出
须摸索配套商业模式
太合音乐集团厂牌战略总经理詹华预测,当线下演出恢复后,线上就不会出现如此高频次的直播活动了,因为作为内容方,不可能一直在线上做免费的模式,需要平台和内容方一起开发商业变现的可能。
这个观点也在摩登天空副总裁沈玥处得到印证。在沈玥看来,如果盲目跟风线上观演,那一定是一个短期的事情,但如果与各个平台和渠道保持沟通,并长此以往坚持下来,对有些平台和品牌是一个机会。“比如宅草莓音乐节,将以前的草莓音乐节搬到线上,在第二期就实现了商业化。”
网易云音乐原创音乐部高级总监赵宗则认为,不妨把这次疫期看成是一次“次元壁”被打破的机会,“相信不久之后,会逐渐看到各种创新成果,线上演艺市场的空缺,可能会在这些创新中得到解决。”(记者 李婷)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