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中国小说学会和《收获》《人民文学》《扬子江评论》等文学杂志纷纷发布文学排行榜。作家李洱的长篇新作《应物兄》连夺《收获》《扬子江评论》长篇小说组榜首,在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榜上位列长篇榜榜眼,应是2018年度无可争议的长篇力作。但在上海举行的《应物兄》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对作品发表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之时有人甚至拂袖而去。无独有偶,80后作家笛安成为“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组最年轻得主,但她的获奖之作《景恒街》在江苏南京举行的“《扬子江评论》青年批评家论坛”上,引发针锋相对的意见。称赞者言其可上溯至老舍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王朔式大院写作,批评者直陈其为“狗血、撒糖的言情小说套路”。
有人笑言,“让评论家们吵起来”似乎成了年度小说的标配。对于好作品的标准,评论界的“共识”似乎越来越少,这是好是坏?分歧的凸显,究竟意味着价值观的撕裂还是走向多元?
好作品重合度低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常常为了作品争得面红耳赤。”《应物兄》研讨会上,资深评论家程德培“炮轰”如今大部分作品研讨会的流程,“也许是为了宣传需要,太过程式化”。所谓程式化,大约就是把研讨会开成了表彰会。而像《应物兄》一般让评论家们你一言我一语争抢起话筒来的场面,近年少见。
如果说对《应物兄》,评论家们虽然观点不同,但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那么在年末各类文学评选中更普遍的,则是在作品推选阶段就产生分歧。评委对于作品评判的分歧大到了什么程度?《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召集人、评论家丁帆透露,“从这次提名看,大部分作品都只有一票,反映出他们眼中的好作品重合度之低。推出排行榜是为了达成共识,但耐人寻味的现实是,今天的批评家越来越难就某部具体的作品达成共识。”
《收获》主编程永新也坦言,榜单初选工作十分困难,一方面是作品发表的平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不同代际的作家、评论家乃至文学编辑的审美差异越来越大,“比如我们这次评选邀请了90后作家王苏辛加入评委阵容,她推荐了自己极为欣赏的一部作品,但发表那部作品的刊物自己都没推荐,后来这部作品也没能进入初选,这让她相当沮丧。”
话语体系不兼容
“批评最重要的还是一种对话。共识破裂,对话就无从发生。每个人都自说自话,评论家这个职业就可能面临极大的危机。”对于当下作品的评价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分歧?青年评论家岳雯认为,首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现在没有一个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大家的话语体系不兼容。
以《景恒街》为例,批评的观点认为,纯文学要对司空见惯的观念说不,而类型文学暗合流行的思维方式,读的时候不需要费脑子,在故事背后获得的是一些安心、安稳——以这个标准衡量,《景恒街》显然没有达到纯文学的要求;反对这种意见的评论家则认为,要打破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纯文学和非纯文学的界限,摒弃这套陈旧的话语体系,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作品是否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提供新的东西,在动态中把握文学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在脑海中先框定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那么,“共识”的破裂是否一定导向价值观的多元?青年评论家申霞艳直言,共识也罢、分歧也好,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远远没有来临,“我们不能不看到,从50后作家到90后作家,书写的内容依然狭窄,几乎都是在温暖有空调的屋子里自说自话,跟真正的现实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岳雯则呼吁,文学应该重新向时代敞开。在呼唤新人新作的今天,只有重新向时代敞开的文学生态,才能诞生让人记得住的作品和作家。
文学离公共记忆远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常常为作品争得面红耳赤”的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了大量可以进入今人文学记忆中的作品,沉淀下来的几乎都是公认的佳作。如今,“心平气和”的研讨会多了,真正能进入公共记忆的文学作品却越来越少。《应物兄》一问世便被安上“《繁花》后又一部现象级作品”的称号。其实,距离《繁花》发表已有七八年时间,这部作品似乎成了这期间兼具文学界和公众讨论度的少数甚至唯一代表。
一方面是“共识”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记忆越来越淡薄,难怪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直言,“如今很多小说经不起折腾,开一次研讨会、媒体上报道一下,就死亡了。”比起分歧巨大,更尴尬的恐怕是无话可说的局面。无论评论界达成多少共识,或存在多大分歧,难以掩盖的或许是近些年来好作品少、大作品少的现实。用青年评论家徐刚的话来说,“只要多关注出彩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好作品;多关注瑕疵,那就成了一个差作品。”
中国是长篇小说“大国”,平均年产八九千部长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人们诧异于“共识”难觅,或许并非在于要找到“共识”本身——对于文学来说,本就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众口一词“说好”,并不一定代表一部作品真的足够好。一部经过充分讨论而逐渐接近于“共识”的作品,恐怕才是读者所乐见的。
用李洱的话来说,《应物兄》至少“让评论界和媒体界重新踏入了文学的河流”。什么是“重新踏入文学的河流”?或许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都离文学太远了。(施晨露)
原标题:文学排行榜纷纷发布,大部分作品仅一票,“共识”越来越少 “评论家们吵起来”成年度小说标配?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