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元素的宫廷剧 要不要考究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8-08





  皇后不再阴险毒辣,女主一路顺畅“打怪”,连续剧《延禧攻略》近来为观众津津乐道。该剧开播之初,打出了服化道考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剧中淡雅的画面色调,服装道具的精致程度,还不时引经据典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点”,的确令人看到此剧制作方的用心和所下功夫。然而,随着此剧持续播出,眼尖的观众也开启了挑错模式。


  服化道细节引发“大家来找茬”


  《延禧攻略》的故事时间设定在清代乾隆年间。据此前的宣传报道显示,该剧参考大量历史资料,并参观考察了诸多博物馆,以全方面深入了解当时的服化道风貌。播出后观众发现,剧中服饰精致,展示了缂丝、绒花等传统手工艺,还以剧情带出《论语》知识、满族旧俗“一耳三钳”、七月七乞巧节习俗等等,也令观众为该剧涵盖丰富“知识点”颔首。


  但随着播出推进,眼尖的观众开始挑错了。剧中,高贵妃以一段“昆曲《贵妃醉酒》”重新博得皇帝青睐,画面中,高贵妃头戴金色凤冠,二胡、板鼓为其伴奏,加之疑似京剧《贵妃醉酒》的唱腔、旋律,关于这一桥段到底是京剧还是昆曲、昆曲里有没有《贵妃醉酒》这一剧目、说是昆曲但为何不用笛子伴奏等等,也引起了戏曲爱好者兴致勃勃的讨论和质疑。


  该剧相关负责人曾在微博表示,剧中纯妃的一件黄色袍子,仿制于清宫旧藏“月白缎织彩百花飞蝶纹夹衬衣”。有服饰爱好者在网上贴图分析道:此件文物介绍写着“不开裾”,可纯妃的服装两侧开衩,如此来讲应是氅衣,但氅衣在乾隆时期还没有出现。


  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年轻观众小王则睁大眼睛玩儿起了“大家来找茬”:在一个乾隆与富察皇后对话的场景,屏风上书法落款为“乾隆甲午御题”,据查,乾隆甲午为乾隆三十九年,而乾隆十三年时富察皇后就去世了。还有一个场景中,富察皇后的弟弟与姐姐告别时说“贤弟告退”,“贤弟”是可以自称的吗?


  历史剧不是考古,但也要符合艺术的真实


  从上世纪末的《还珠格格》,到近年轰动一时的《甄嬛传》,有着戏说、虚构性质的宫廷剧,逐步带有了与真实历史靠近、以史实为故事基础的特点,而观众也乐此不疲将剧中情节人物与史实进行对比,再“锱铢必较”地挑一挑错。“人们已经看到戏说有浮躁的一面,也希望厚重沉稳下来,追求审美的稳定性,这方向没错。”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生说。


  张春生告诉记者,创作比较规整的历史剧,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则,既“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有些历史只是一个事件,没有情节,要展示为历史剧,必然要加入故事性,所以就会对历史进行故事性的编织。历史剧是艺术作品,不是考古,要细抠到每一个纽扣、花纹也不现实。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开真实。艺术的真实──大框架、人物感情以及走向还是要符合历史。假如,艺术舞台上在唐宋年间出现大量折扇,那就不对了。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历史氛围、历史环境不能错。我们要求艺术的真实,特别是空间环境、氛围和人物的语言要真实,要尊重历史。


  历史不能任人打扮,解读要准确


  戏说与史实交织,有时也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特别是在青少年观众群体中,把“看带有历史元素的影视剧”等同于“上历史课学历史知识”的情况屡屡发生。对此,张春生认为,一个时期以来,“戏说”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逐渐把历史变成了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女孩,这是应该要警惕的。历史和历史剧是有严格界限的,历史剧和戏说类型的历史剧也有区别,有的影视剧片头打出“本故事纯属虚构”“不要对号入座”等提示语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这是戏说,不要当真。


  为了避免混淆,在艺术欣赏和艺术介绍的时候就应该有定位。作为创作者,创作有定位,解读要准确,要分清自己的作品是什么类型,就按什么规律去做。历史剧就按沉稳历史剧去解读,戏说就按戏说解读,而历史就是严肃的历史知识。如果在欣赏和宣传上,把“准确性”放在重要位置,那么观众尤其是年轻的学生们,就会慢慢明白,历史和历史剧不能画等号,如果从小就有这种观念,那么对历史知识的形成反而能带来促进。


  原标题:有历史元素的宫廷剧 要不要考究


  来源:天津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拉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拉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