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是古装片的压舱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夫子的信守生命真实和历史真实的价值观,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中国古典戏剧艺术即便强调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也以不能在精神灵魂上失真、失据、失节为要义宗旨。即便到了不断创新的当今时代,我们的戏剧、戏曲、古装片还有电视连续剧依然需要恪守文化传统绵延不绝的精魂命脉,这是作品的根。离开根,谈不上创新。在玩花样里让艺术变得无根无脉,无据无凭,是得不偿失的事。


  彰显古典韵味,演绎历史上的人生故事,倘若不尊重既往的基本史实,背离生活和情感的基本逻辑,而任意曲解误解历史,甚至人为编造捏造离谱的故事,那就是离开文艺本体精神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谓的看点,而让思想内涵乃至艺术神韵跌落在各种形式主义的泥淖里,就是舍本逐末。尊重历史、讲求格调依然是古装片和历史剧的压舱石。


  好的作品追索生命的道义和命运的起落沉浮的来处与归处。譬如话剧《商鞅》,就写照出古代变法斗争中主人公身上的热情和冷血的较量与纠葛,现实和理想的切割与拉锯,让我们目睹了活生生的历史本身的复杂。相比之下,有一出写花蕊夫人的戏,却徘徊在花蕊夫人与孟昶、赵匡胤等人之间的多角恋情故事,将本来一个有胆有识的女子处理成水性杨花的女子形象。写过“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著名咏怀诗句的花蕊夫人,成为为了故事好看的牺牲品,这样作品牺牲掉了历史命运中人的无奈抉择的悲剧性,只能是博人眼球的即看即丢的爽剧。


  有一点戏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多数的古装片、连续剧和戏剧作品,都玩多角恋,都搞穿越、玄幻、仙侠,那么中国文化传统和艺术的本源精神就会失“魂”落“魄”,观众的欣赏兴趣和习惯就会被引领到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游戏闹剧为上的错乱之地。此之为鉴,不能不察!(刘恩波)


  转自:辽宁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