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规划》第七章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了明确要求。《规划》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规划》明确,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规划》专门提出了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八项重大工程,其中包括:
(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制定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导意见。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完分挖据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力度;(二)戏曲进乡村。以县为基本单位,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促进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争取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三)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务中心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加大对贫困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实现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深入发掘农村各类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每3年评审命名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实施“拯教老屋”行动,开展乡村遗产客栈示范项目,探家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振兴;(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选2000个基础条件较好、民族特色鲜明、发展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典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七)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贫因地区试点起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能增培训为抓手,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品牌;(八)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依托古遗址、历史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遗址博物馆生态(社区)博物馆、户外博物馆等,通过对传统村落、街区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与展示,再现乡村文明发展轨迹。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原标题: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八项重大工程
转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